两次突发致命昏迷
连夜送入ICU
确诊肺性脑病
死亡率高达30%!
当家人正揪心等待时
两小时后
一个消息从ICU传出……
【最严重并发症】
“老爷子醒了!”凌晨3时许,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门外,李先生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两个多小时前,他70岁的父亲还在重症转运车上,昏迷7小时,病因不明。
送入省医RICU,确诊为慢阻肺急性加重引起的肺性脑病。
这是慢阻肺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的大脑由于缺氧,脑神经受损严重,住院患者死亡率高达30%!
第一时间诊断清楚后,呼吸重症救治团队立即开始抢救。
呼吸治疗师进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医生进行抗炎解痉平喘治疗,护士看护气道、促排痰……
仅仅1小时,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就从109.4毫米汞柱降到了67毫米汞柱,呼吸功能在快速恢复。
2小时后,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值,患者苏醒。
第二天清晨,医师组查房时,患者已能正常对话。
“不胸闷了,舒服了,饿了……”听了医生的转述,李先生激动不已:“俺爹已经两个月没说过饿了!”
住院第三天,患者被顺利转入普通病区。
【共性难题】
这是老人第二次遭遇这样的危机。
今年1月,因为肺性脑病昏迷,老人戴着有创呼吸机,被从当地医院紧急转到省医RICU。
这其中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理医学科共同会诊发现,老人有慢阻肺胸闷等症状,合并严重的焦虑、抑郁,同时服用4种助眠、抗焦虑药物。
而助眠、抗焦虑药物,常可抑制呼吸,令肺功能雪上加霜,进而引发肺性脑病。
值得注意的是,85%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也有更多的患者面临李老先生的用药误区。
追溯其可能致病原因——吸烟40多年,最多时一天抽四五盒,退休后减少了吸烟量但每天抽烟还有多半盒。
专家表示
对河南患者的调查显示,多数慢阻肺患者都有抽烟史,大部分患者对戒烟的必要性认识不够。
“门诊每年要开出2万张以上的慢阻肺处方,多数患者病情已进展到晚期。RICU入住每10个患者中,最少有一个慢阻肺引起的危重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晓菊说。
【多管齐下促防治】
慢阻肺危重症救治“一招制敌”的关键,在于及时进行无创通气。
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也是全国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早在2014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就在全省率先组建专业呼吸治疗师团队,保障慢阻肺危重症患者及时高效的无创通气。
2020年,成为河南省慢阻肺防治中心依托单位后,慢阻肺救治能力、救治患者人数不断提升。
目前,河南省人民医院已初步形成慢阻肺患者全流程管理链条:RICU、普通病区均配置足量不同级别的无创呼吸机。
患者出院时,医生指导家属居家为患者进行无创通气,并实时远程指导、监测、用药管理。
此外,相关技术和管理探索也在不断推进:积极开展生物治疗,预防急性加重;探索呼吸介入前沿技术,修复被“禁锢”的气道;大力开展戒烟门诊,阻断疾病进展;广泛培养基层医生肺功能检测技术,实现早筛早诊……
最终的目的,是联动各方力量,共同为全省慢阻肺患者织一张“防护网”,实现高危人群防病、轻症防范进展、重症及时救治的目标。(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