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确诊肺癌后,听闻运动能抗癌,便开启了疯狂锻炼模式,每天长跑、举重,风雨无阻。一段时间后,他感觉身体更疲惫,复查指标也没好转。家人觉得他过于运动伤身,劝他多休息。
可同病房的老李却坚信运动抗癌。他每天适度慢走、打太极,还参加病友组织的康复运动活动。几个月下来,老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复查肿瘤也有缩小趋势。
老张和老李的故事在病友间引发争论。一方认为老张就是例子,癌症患者身体虚弱,过度运动只会加重负担;另一方则以老李为例,称合理运动能增强免疫力,助力抗癌。
运动到底是抗癌,还是伤身呢?
01
研究发现:经常运动可以抗癌?
有依据吗
2025年,加拿大女王大学、阿尔伯塔大学等机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的研究显示,结构化运动能显著提高结肠癌术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效果堪比部分辅助药物治疗。该研究对889名Ⅲ期或高危Ⅱ期结肠癌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发现运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比健康宣教组高出6.4%,8年总生存率高出7.1%,死亡风险降低37%。
运动抗癌的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一方面,运动能增强免疫功能,调动免疫细胞精准清除微转移灶。另一方面,运动可改善代谢水平,降低胰岛素及炎症因子水平,切断肿瘤生长信号。此外,运动还能改造肿瘤微环境,增加血流剪切力,抑制肿瘤向肝脏和肺部的转移。
多项其他研究也证实了运动的抗癌效果。例如,201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对144万人进行长达1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长期锻炼的人至少能降低13种不同类型癌症的发病率。因此,对于癌症患者或健康人群来说,经常运动都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策略,但需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应因人而异,最好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02
不同的人群,
运动有什么讲究?
不同人群运动各有讲究,科学运动才能收获健康。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应以趣味性为主,像跳绳、踢毽子、球类运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每周至少保证3天高强度身体活动,如跑步、游泳等,能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增强心肺功能。不过要避免过度运动影响发育,且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
成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运动时间有限。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如上下班快走或骑行,午休时做简单拉伸。每周进行150 - 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慢跑、健身操等,搭配2 - 3次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有助于保持身材、缓解压力。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既能增强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又能调节呼吸和心态。每周运动3 - 5天,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过程中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
孕妇在孕期可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温和运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和挤压腹部的动作。总之,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让运动真正为健康加分。
03
这个“时间段”运动,
效果更好!
上午8 - 10点是运动的黄金时间段,效果显著。多项权威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2022年《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涵盖超8.6万人的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无论日常体力活动总量如何,早晨在8 - 10点左右锻炼,与最低的冠心病和中风风险相关,能显著降低16%冠心病风险和17%中风风险,尤其是女性获益更大。
此外,《国际癌症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表明,与不运动的人相比,在该时间段锻炼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均有保护作用,可使这两种癌症患病风险降低26% - 27%,对绝经后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降低作用更强,达38%。这是因为该时间段人体生物钟节律、激素分泌等处于适宜状态,运动能更好地调动身体机能,提升健康效益。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彭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