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邢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心身医学科 主任医师
医师简介:中药及针刺治疗躯体症状障碍、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失眠等心身疾病,心衰前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脏神经症等伴焦虑抑郁的双心疾病。
专家科室 简介
(*点击查看本期专家及所在科室详细信息)
丁一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心身医学科 主治医师
医师简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临床医师,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睡眠协作委员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少年心身疾病,婴幼儿亲子关系促进工作以及女性心理健康调理与压力管理。
专家科室 简介
(*点击查看本期专家及所在科室详细信息)
“我最近太上头了,脑子里一直不停的重复,晚上也兴奋的睡不着”“我快要疯了”“最近好崩溃啊”,“压力好大,我觉得胸口像压着一块石头,感觉呼吸不过来了”哀伤,愤怒,委屈,忧虑,紧张……情绪就像一张晴雨表,反映了内在的心理状态,它的多样性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彩。
我们理解什么是“过度、持久的悲伤、愤怒、低沉”,但同时,也可能经历着一些“五味杂陈”和“百感交集”。因为各种情绪持续累积,导致我们心中情感满满,就像即将溢出的杯中水,难以控制,却又茫然无措。情绪波动起伏,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直维持好心情,而是需要知道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应该如何去应对和合理表达情绪。
一
身体扫描法:当情绪波动时,闭眼沉浸式感受身体反应(如焦虑时心慌/哀伤时胸闷发紧)。
给情绪命名:避免笼统说“我很难受”。尝试准确命名你的情绪:如紧张、羞愧、嫉妒等,准确命名是理解和处理情绪的第一步。如“我感到被误解后很委屈”比“我心情不好”更能指向问题的核心。
二
第二步:从评判情绪到客观接受(允许所有情绪存在)
情绪是本能反应,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保护机制。恐惧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性,规避危险;焦虑可以提升专注,增强准备性;哀伤时更易理解他人痛苦,增强情感共鸣。这些触及心底的颤动,都需要得到理解和接受。情绪作为内在感受,本身没有对错,个体有权体验任何情绪,无需因感到“负面情绪”而自责。
如:停止“我不该这么脆弱/伤感/愤怒”到“我承认最近感到受伤”“愤怒提醒我需要被尊重”。
三
第三步:溯源解码(分析表面情绪的深层次原因)
分析表面情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是关于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核心技能。它要求我们抽丝剥茧,用“冰山模型”深挖根源。从直接感受到的情绪如愤怒、悲伤、烦躁等去挖掘驱动这些表面情绪出现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可能是创伤、未满足的期望或内在冲突。
如:表面情绪:愤怒→原因:被忽视?——深层需求:亲密/依恋关系?
四
第四步:选择表达方式
直接沟通:清晰、平静、真诚地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
情绪转化:愤怒时使用“暂停技术”,通过适当运动释放情绪,或等待10分钟后再处理;焦虑时梳理担忧清单,如罗列想象中的困难和客观现实情况,区分想法和事实。
艺术表达:通过写作(情绪日记、文字记录,写诗等)、绘画、音乐等方式抒发情绪,有助于自我暴露和自我梳理。
适度宣泄:在不伤害自己和影响他人或者破坏物品的前提下,痛哭、捶打枕头、对着空旷处喊叫等,可以帮助释放生理层面的情绪能量。
情绪如流水,宜疏不宜堵。每一次面对情绪时的挣扎,都是自我内心成长的印记,是在学习如何与那个复杂又真实的自己和平共处;每一次你选择诚实而恰当地表达自己,都是在为心灵打开更自由而广袤的空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门诊于2024年11月18日正式运行,诊疗范围包括1.心身谱系障碍:如冠心病合并焦虑、糖尿病心身综合征、慢性疼痛、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紊乱等。2.各类成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等。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西医结合药物以及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节气贴敷、耳穴、芳香疗法等,以及心理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