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肿瘤标志物乃是体检的金标准,直到那次体检报告,让我心神不宁。报告上CA125指标轻度升高,医生说可能是肿瘤,也可能不是。这句模棱两可的解释,让我整夜难眠,于是预约了一系列检查,最终发现,只是轻微的妇科炎症。
肿瘤标志物:并非想象中的万能钥匙
查阅资料之后,我颇为震惊地察觉到,肿瘤标志物检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程度竟然这般之大。它们不但有着假阳性的状况,而且在早期癌症阶段,还有可能呈现出正常数值。一位肿瘤科医生跟我说:“过度依赖肿瘤标志物进行筛查,不但有可能引发没必要的恐慌,还有可能使人忽略更具价值的检测方式。”
我开始重新审视体检策略,寻找真正有效的筛查方法。通过与多位专科医生交流,一个共识逐渐清晰:肠胃镜检查才是消化系统肿瘤筛查的关键。
肠镜:发现隐藏的健康警报
"45岁以后,每个人都应该做一次肠镜"胃肠科张医生的这句话让我重新思考预防医学的重点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内部情况,能够发现和切除息肉,阻断癌变途径
我朋友小李,其父亲曾患过结肠癌,所以他属于高危人群,40岁便开始进行肠镜检查。第一次检查时,居然发现了三个小息肉,而且医生当场就将其切除了。“如果非得等到有症状才去检查,那可能就已经发展成癌症了。”他稍微感慨着说道。
查阅研究论文,我了解到,结直肠癌的发生,往往有一个,从正常黏膜到腺瘤,再到癌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肠镜检查,正是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在癌变前,发现并处理问题。
胃镜:上消化道的守护者
同样重要的,还有胃镜检查。中国乃为胃癌高发国家,特别是针对有胃病家族史,而且长期胃部不适,甚至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来说,胃镜检查更加必要。
我曾经因为害怕不适感而迟迟不做胃镜,直到一位50多岁的同事被确诊为早期胃癌。幸运的是,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他避免了胃切除手术。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短暂的不适远比忽视筛查的后果要小得多。
面对检查的恐惧:从理解到接受
不少人像我这般,对肠胃镜检查怀有恐惧之情。准备的过程较为繁琐,检查之时的那种不适感,还有麻醉所存在的风险……这些皆是较为常见的顾虑之处。
我第一次做肠镜选择了无痛检查。虽然整个过程毫无记忆,但醒来后依然感到腹部轻微胀气。与普通肠镜相比,这种不适已经微不足道了。
一位资深护士告诉我:"大多数人对检查的恐惧远大于实际体验。尤其是现在的无痛技术,已经大大降低了患者的不适感。
理性选择:听从专业建议
通过深入了解,我意识到,肿瘤筛查不是简单地做越多就越好,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去选择。盲目地追求全面,反而可能导致过度医疗,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负担以及经济压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40岁之后,开始进行规律的肠胃镜检查,而且与一堆肿瘤标志物检测相比,或许更具价值。不过说真的,具体的检查时间以及频率,还是应当依据个人的情况,接下来去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
我现在明白,科学的体检不是为了短暂的心理安慰,而是为了真正发现和解决健康隐患。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恐慌,而是理性、科学的态度和行动。
不过医学在不断地发展,筛查技术也在持续地更新,我们对“最佳筛查方案”的认识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而且要定期去关注权威机构的最新建议,这或许是面对复杂健康问题时的明智之举。
上一篇:女人变心了,你该如何挽回?
下一篇:中文佛歌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