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LIVE·五棵松,京西的夜生活从这里开始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歌迷在鸟巢外“听”演唱会 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
友谊花园街区吸引年轻人消费 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
大吉巷中的乐队演出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农展馆夜市灯光璀璨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机器狗为 簋街食客发零食 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
小伙子们在 零碳球场约一场球 摄影/本报记者 杨益
市民在 后备箱集市淘宝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亮马河风情水岸,景观灯轻描建筑轮廓 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周六,潘家园非遗夜市有皮影戏表演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外国游客在南锣鼓巷内拍照留念 摄影/本报记者 付丁
扫码发现更多精彩
夏夜的北京,正被赋予全新活力。随着北京市相关部门发布一系列推动夜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地,这座城市的夜幕下,涌动着多元的消费热浪。
夜幕降临,白天西装革履的职场人,会奔赴簋街、华熙LIVE、望京……在烟火气中撸串畅饮;白天穿梭于故宫、长城的游客,则沉醉于后海胡同的民谣声中,感受老北京的别样风情。夜经济就像一支神奇的魔法棒,将古都的夜晚转化为充满欢乐的“黄金时段”,成为北京范儿的又一注脚。
美食,是北京夜经济最诱人的招牌之一。政策引导下,特色街区纷纷发力,诚邀八方客。簋街的小龙虾鲜香四溢,牛街的清真美食令人垂涎,农展馆的市民夜市烟火升腾,五棵松的“深夜食堂”温柔治愈,从胡同小店到城市更新社区,再挑剔的客人也能找到喜欢的风味。
文旅,则赋予北京夜经济强劲的动能。鸟巢国家体育场里,一场场演唱会点燃观众热情,万人大合唱穿透力极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水波流转间,夜间皮划艇体验项目让人们沉浸式感受时尚;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里,书香与咖啡的袅袅香气交织;潘家园夜市、七棵树后备箱市集上特色好物琳琅满目,令夜淘的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在深化改革提振消费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北京夜经济不断释放潜力,不仅满足了市民与游客多样化的夜间消费需求,更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北京的夜晚活色生香,活力满满。
文/本报记者李佳
统筹/郝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