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古城。但在隋文帝之前,扬州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单位,而是隶属于一个省级行政区。历史上,汉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大州,其中扬州便是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扬州”呢?有两种主要的解释:其一,认为江南的气候和人们的性格有所不同,常带着一种活跃与张扬之气,因此命名为“扬”;其二,江南多水,水波可以“扬”起,所以也以“扬”字来表达水域的特点。
在汉朝时期,扬州的行政区划包括了今天的安徽省淮河以南、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区域,还涵盖了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制约,长江流域的开发速度远不及黄河流域,因此,西汉时期的扬州虽然面积广阔,但人口稀少,主要的聚居地仍然集中在长江流域。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生产力逐步提升,扬州的人口开始明显增加,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郡,如吴郡(治所苏州)、会稽郡(治所浙江绍兴)、庐江郡(今安徽庐江)等,成为了国家的重要行政单位。扬州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得朝廷选择将治所设在长江西岸的历阳(今安徽和县),这一位置不仅是长江的交通枢纽,也在战略上至关重要。后来,东汉政府才将治所迁至寿春。
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东汉末年,年轻的孙策决定带领家族向东扩展他的势力。孙策的父亲孙坚战死后,年仅17岁的他不得不依靠淮南的袁术。然而,袁术屡次食言,让孙策失望至极。经过深思熟虑,孙策决定离开袁术的辖区,选择前往扬州。借兵之后,他从历阳渡过长江,开始了对江东的征战。
江东的局势相比其他地方要简单得多,几乎没有像袁术那样的强大对手,孙策凭借着出色的指挥能力,“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其中大部分属于扬州地界。随着孙策的胜利,他不仅稳固了吴郡、会稽、丹阳等地,还为孙权建立吴国打下了基础。东汉时期,除了九江郡,几乎整个扬州都处于孙权的控制之下。
扬州的战略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地理位置,还因为它是孙吴政权的根基。正因为如此,孙权才始终无法放弃对扬州的掌控。在孙权的时代,扬州刺史(或称扬州牧)不仅仅是一个行政职务,还是整个吴国的“心脏”。例如,孙权在攻占荆州的过程中,他特意派心腹吕范守卫扬州,这表明了扬州在吴国治理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扬州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在原有“六郡”的基础上,东吴对一些郡进行了重划,如从会稽郡拆分出临海、建安等地,而豫章郡也被进一步划分。到了东吴末期,扬州已经拥有了14个郡级行政单位。然而,孙吴一直未能实现其“大扬州梦”,尤其是庐江和九江这两个郡始终归属于曹魏,成为了东吴心中的痛点。
东吴的“孙十万”——孙权被戏称为这一称号,因为他始终未能攻下合肥,这也使得曹魏在战略上占据了先机。尽管东吴的扬州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基础,但曹魏的扬州则显得较为简陋,只有淮南和庐江两个郡。然而从战略角度来看,曹魏的小扬州却牢牢把控着东吴的大扬州,成为制约东吴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东吴而言,长江与淮河的防线至关重要,合肥是这条防线的核心之一。而合肥的掌控始终在曹魏手中,使得东吴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东吴试图多次攻占合肥,但始终未能成功。这也使得魏的扬州成为了东吴的“心腹之患”。在这种情况下,魏国不断派遣宗室人员担任扬州刺史,以巩固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魏国的扬州最初的治所设在合肥,而合肥无疑是东吴北上中原的战略要地。曹操在合肥建立据点后,东吴便不断试图打破这个战略屏障,然而每次都未能成功。合肥的位置紧邻东吴的“东都”建业(今南京),以及“西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使得其战略意义极为重大。
魏国的扬州,虽然不如东吴那样幅员辽阔,却如同一根刺扎进了东吴的心脏,形成了难以忽视的战略压力。尤其在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后,魏国的扬州成为了权力斗争的核心。在此期间,王陵、毌丘俭和诸葛诞三位重要人物相继反叛,给魏国的统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司马氏逐步掌握魏国的权力,扬州的战略意义愈发重要。倘若东吴控制了扬州,便等于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对魏国来说,绝对不可忽视。后来,司马氏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然而,在魏国统一之后,扬州依然在江东的政治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了江东王朝的保命利器,类似于孙吴的第二个家园。
上一篇:变脸是怎么变的
下一篇:韩剧密秘花园电视剧上主人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