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4日讯(通讯员 阮叶霞)“术后第一天借助助行器就能下床走动,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站在胃肠外科病房窗前73岁的成先生感叹到。从“长期便秘靠药排”到“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后快速康复”,他的就医经历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肠道从危机到转机,再到扳回“健康”局面的曲折历程。
7年“老便秘”突发警报
家住长沙市芙蓉区的73岁成先生的故事要从2018年说起。那时起,他的排便就总“不顺畅”,起初靠开塞露、通便药勉强维持,想着“年纪大了消化差”,没太在意。直到今年春天,他发现大便形状越来越细,像挤牙膏似的,偶尔还带着暗红血丝——“我以为是痔疮犯了,擦点药膏就行。”但家人的坚持让他走进了医院。
经肠镜检查发现,成先生的乙状结肠内有多个肿块,其中一直径约3厘米的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医生取了活检,3天后,病理结果出来了——“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医生解释,“中分化”意味着癌细胞恶性程度中等,但幸运的是,肿瘤尚处于“可精准打击”的早期阶段,未突破肠壁,也未扩散。
从消化内科到胃肠外科:
一场“精准狙击”的根治术
“当时腿都软了,但医生说现在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技术特别成熟,尤其是微创方式,恢复快、创伤小。”成先生回忆。
什么是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微创手术(腹腔镜)切除癌变的乙状结肠段,并清扫周围可能受影响的淋巴结,最大程度清除癌细胞。医生只需在腹部打几个0.5厘米~1厘米的小孔,就能精准完成肿瘤切除和肠道重新连接,大大减少了创伤、出血和感染风险。
长沙市第一医院普外二病区(胃肠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杨运泉为成先生实施的是更先进的NOSES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进一步减少了腹壁切口,术后疼痛更轻、恢复更快。让成先生惊喜的是手术后的快速恢复:术后6小时就能翻身;术后第1天就能借助助行器下床活动;术后第2天排气,开始食用营养粉、米汤等。“以前总觉得癌症手术要躺半个月,没想到现在技术这么先进!”
早发现、早治疗,
是对抗肠癌的“黄金法则”
乙状结肠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便秘、腹泻、大便变细或便血,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痔疮”“肠功能紊乱”。这些看似普通的肠道不适,恰恰是乙状结肠癌发出的早期求救信号,极易被忽视或误判。但肠镜是目前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它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发现息肉、溃疡等病变,并取组织活检。成先生这样的息肉癌变,若能在息肉阶段(良性)通过肠镜切除,几乎可100%避免进展为癌症!
临床数据显示,像成先生这样的早期乙状结肠癌(肿瘤局限在肠壁内),通过根治性微创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腹腔镜微创术式的应用,更让术后恢复大幅提速:约80%的患者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3~5天恢复饮食,1周左右即可出院。
肠道也需要“定期体检”
这6类人要尽早做肠镜筛查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年龄≥45岁的一般风险人群,或≥40岁且有其他风险因素者;
·慢性腹泻持续超过3个月;
·经常发生便秘、黑血便、黏液便;
·患有慢性阑尾炎、大肠息肉、炎症性肠病;
·长期精神抑郁状态,或近期(3~6个月内)出现不明原因体重明显下降(超过5%)者。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