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节气将如约而至。盛夏的序曲已然奏响——“小”字,道出了此时暑气初起、热浪尚可忍耐的微妙阶段。小暑之后很快将踏入三伏天的门槛,暑热与湿气交织,正悄然考验着我们的身心。
小暑时节,天地间阳气鼎盛,高温成为常客。更令人难耐的是,在副热带高压的笼罩下,空气湿度常居高不下,闷热如蒸笼。这种“上蒸下煮”的天气,极易令人倦怠乏力、心烦意乱,甚至诱发中暑、肠道不适等问题。如何在小暑的“烤验”下安顿身心?
饮食之道,贵在清补祛湿。中医主张“春夏养阳”,但小暑时节更需清热解暑、健脾利湿。
绿豆汤、冬瓜汤、丝瓜汤宛如天然清凉剂,一碗下肚,暑气顿消;薏米、赤小豆、莲藕等食材利水祛湿,尤为应季。此时脾胃功能相对较弱,油腻辛辣、生冷之品当敬而远之,鱼、鸭肉等优质蛋白则可适量补充。冷饮虽能带来片刻舒爽,却易伤及脾阳,浅尝辄止方为明智。
起居作息,重在顺应天时。晨光微熹或晚风初起时,方是进行散步、太极等舒缓运动的理想时刻。
烈日当空的中午,则宜静养避晒。午睡片刻,犹如为身体充电,能有效缓解暑热带来的消耗。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以26℃-28℃为宜,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空调病”。心静自然凉,练习书法、静坐冥想,有助于收敛心神,防止“情绪中暑”。
生活细节,防暑护身不可缺。高温时段外出,务必戴上遮阳帽、涂抹防晒霜,携带水壶及时补充水分与电解质。衣物选择棉麻等透气面料,宽松为宜。
室内湿度较大时,适时开启除湿设备,避免湿邪侵体。饮食卫生更需警惕,高温环境易使食物变质,勤洗手、食材新鲜、生熟分开是守护肠胃健康的铁律。
小暑虽携热浪而来,却也是万物繁茂、生命勃发的时节。只要我们以科学方法调养身心——饮食清润有节、作息动静合宜、起居防暑有方——便能在这份暑热中寻得一份从容,让身心在盛夏的韵律中保持平衡与活力。
上一篇:本宫已上线藏春楼在哪
下一篇:穿成末世圣母女配有男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