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由中国专家完成的针对晚期肺癌耐药问题的新研究。该研究证实,我国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在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患者时,疗效显著,超越传统化疗方案多西他赛,破解了该群体后线治疗困境。
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一线靶向药和二线含铂化疗相继失效后,往往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河南省肿瘤医院王启鸣、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方文峰等组成的多中心团队,为此开展了关键性Ⅱ期临床试验。
研究纳入了137例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接受芦康沙妥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肿瘤显著缩小比例)达45%,远超多西他赛组的1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延长至6.9个月,多西他赛组为2.8个月,前组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0%;12个月总生存率提升至73%,多西他赛组为54%,前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51%。
芦康沙妥珠单抗是一种抗体药物偶联物,2025年3月,该药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肺癌治疗的该类靶点药物。该药通过一个化学链将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药物连接到单抗上,单抗作为载体将小分子药物靶向运输到目标细胞中。该药可以穿透邻近的肿瘤细胞,产生“旁观者效应”,杀伤附近未被抗体结合的肿瘤细胞。此外,该药还可以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下稳定释放药物,EGFR突变可以增强芦康沙妥珠单抗的内吞活性,进一步增加其在肿瘤细胞内的富集和释放。
河南省肿瘤医院和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作为核心临床研究中心,全程深度参与了芦康沙妥珠单抗从早期探索到注册研究的全链条工作。王启鸣团队在患者招募、研究设计、影像评估及数据分析中贡献了关键力量。
“该研究为耐药患者开辟了不依赖传统化疗的新路径,”王启鸣说,“它标志着更精准、安全、可持续的治疗选择成为现实。”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上一篇:二年级有哪些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