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的登场恰逢大清朝内外交困的危机时刻,彼时,国家动荡,形势紧张,仿佛危机四伏。周培公的出现如同天降英才,给了康熙帝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为康熙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提出了起用汉族将领的建议,并调整了军队的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令康熙大为赞赏,也开始重新审视他。
然而,作为一个刚刚入朝的汉族臣子,尽管康熙认可了周培公的能力,但始终未能完全信任他。如此情况下,周培公为何敢在关键时刻建议康熙立刚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而康熙为何采纳了周培公的建议,破例选择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作为继承人呢?这一切还得从赫舍里皇后的病危说起。
在《康熙王朝》中,赫舍里是康熙的发妻,康熙能成功亲政,赫舍里家族的贡献不可忽视。赫舍里不仅在背后策划,协助康熙除去鳌拜,还在朝中担任重要角色,可以说是康熙一生的良伴。然而,康熙在撤藩后与赫舍里的关系渐渐疏远,尤其是与赫舍里的父亲索额图发生了矛盾。赫舍里的女儿紫云,成为了康熙唯一的倾诉对象。
随着撤藩的决定,朝中危机四伏。内有“反清复明”的势力暗中聚集,吴应熊挑起宫内叛乱,假朱三太子杨起隆刺杀事件也让康熙焦虑万分。外部的威胁更是让人心神不宁。耿精忠、吴三桂在南方横扫大地,清军在南部和西部的战事屡屡失利,国家的财政几近枯竭,京城周边的局势也愈加紧张。康熙在这种压力下,感到心力交瘁。
就在此时,赫舍里皇后因难产垂危,生下了胤礽,但她的生命似乎已经进入倒计时。赫舍里眼神依然清明,紧闭的双眼迟迟不肯放松,这让康熙心急如焚,却始终找不到原因。此时,康熙沉浸在紫云的温情中,紫云曾为杨起隆复辟之策暗中行事,准备下毒,但她在康熙的真诚和关怀下被感化,最终替康熙喝下了那杯毒酒,才避免了灾难。
然而,康熙始终没有注意到赫舍里深深未了的心愿。直到魏东亭急匆匆地告诉康熙,赫舍里正在死去,康熙才匆忙赶回去。此时赫舍里已经无法言语,眼中满是未尽的遗愿,任凭康熙如何询问,她都无法回应,现场的太医也无能为力。
太医们明白赫舍里是因忧虑和劳累导致了早产,出血过多,陷入了危险的境地。康熙急得几乎失控,他怒骂太医是废物,严厉要求他们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然而,所有尝试都无济于事,赫舍里依然无法言语。此时,周培公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察觉到赫舍里仍有未了心愿,便主动提出向康熙进言,建议吟诗安抚赫舍里。康熙听后急忙命他朗诵。
周培公大声吟道:“娘娘一貌玉无瑕,廿年风雨抛天涯。”他继续吟道:“缘何临去目难瞑?恐教儿子着芦花。”这首诗表达了皇后未了的心愿——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得到保护,不会遭到欺凌。
这时,赫舍里的眼睛终于有了回应,她缓缓眨了几下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康熙,仿佛传递着什么重要的信息。康熙心领神会,立刻宣布立刚出生的胤礽为太子,并派熊赐履进宫,担任胤礽的师傅和太保。
康熙宣布道:“嫡子胤礽乃是皇后赫舍里氏所生,按祖宗家法,本不该立为太子,但为了‘护民心,固国本’,朕决意破例立太子。”这番话既是回应赫舍里的心愿,也是为了安定朝局,稳定民心。赫舍里在听到这一宣布后,终于放心闭眼,安然离世。
此时,周培公的举动不仅满足了赫舍里作为母亲的最后心愿,更以其深谋远虑的眼光,暗示康熙在动荡的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立太子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和未来的长治久安。
周培公本是书生,初入京城时因考场失误,遭遇了不少困难,流落街头。幸运的是,康熙慧眼识才,将他纳为谋士。周培公一直坚信自己的成就必须凭借自己的努力,绝不依赖权贵。通过他的才智和谋略,康熙逐渐信任他,并将许多重要决策交由他策划。在撤藩时,周培公提出的军事策略得到了康熙的采纳,他也因此获得了康熙的极大赏识。
然而,周培公的成功并没有完全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尤其是明珠和索额图这两位康熙的心腹。明珠一直嫉妒周培公的能力,认为他在朝中的地位逐渐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加之周培公的战略眼光,始终能看透大局,这让许多人都感到威胁。
周培公既有深远的眼光,又非常豁达,不拘小节。即使在面对明珠和索额图的刁难时,他也能心平气和地处理。他为康熙出谋划策,平定三藩,参与了大清的统一,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可是,明珠并不喜欢他,这种敌对情绪最终导致了周培公的兵权被削,康熙将他调离京城,派他驻守盛京。
盛京的寒冷和艰苦环境让周培公的身体迅速衰弱,但他并没有因为环境恶劣而停止自己的工作。反而,他在这个时候完成了“大清皇舆图”的绘制,展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康熙的敬爱。临终前,他将这张地图献给了康熙,留下了自己忠诚和智慧的见证。
康熙和赫舍里皇后从小青梅竹马,情感深厚,彼此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赫舍里虽身患疾病,但她始终为国家和康熙考虑。她的突然去世,让康熙自责不已,感到极度的失落。赫舍里的一生,虽经历了种种波折,却始终为康熙付出,深得康熙的真心。
康熙和赫舍里的关系,其实也正是朝中稳定的基石。而赫舍里的去世,更加加重了康熙心中的自责。周培公作为一个聪明的谋士,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在处理朝局时也具有独到的眼光。他的建议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康熙一生中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