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高血压这一病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但对于网络上盛传的高血压疫苗,可能大家都是知之甚少,那么,该疫苗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呢?接种该疫苗之后,是否真的不用再吃药了呢?
众所周知,高血压作为临床发病率极高的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每每被提及时,都是同步贴上“老年群体”的标签,但在当今社会,深受该病症困扰的,已不仅限于中老年人了,其临床患病群体已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似乎正是因为其患病人群的年龄下调,所以才导致了服药依从性的降低,同时,也使得高血压疫苗一经提出,就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可是,高血压疫苗真的如流传中那样,打一针就可以恢复健康,一劳永逸吗?
首先,要在这里给大家纠正一个观念,我们所说的高血压疫苗,与其他传染病、癌症等相关疾病的预防疫苗并不是同一种类型,传染病疫苗以及癌症疫苗等所针对的对象是病毒以及肿瘤细胞等异己抗原,但高血压疫苗却不一样,它主要的针对对象是肾素、血管紧张素Ⅰ以及血管紧张素受体等自身抗原。
当人体注射高血压疫苗后,其会以抗原的形式在身体内部游走,同时通过对免疫系统进行刺激,使其产生血管紧张素抗体,进而来对血管紧张素的生成进行抑制,并最终达到稳定血压水平的目的。
但高血压抗体并不能够长时间在体内游走,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抗体滴度也会有所衰减,这也就是说,并非注射了高血压疫苗,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另外,还有一点大家也需要及早了解,现如今,高血压疫苗确实已经进入到了临床前阶段,但究竟何时能够正式投入临床使用,还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在生活中有关高血压的误解,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有不少中年患者在被确诊为高血压后,都对用药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害怕过早用药,身体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万一之后用药效果不明显了,可能就没有其他降压药可以用于治疗了。
对于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因为降压药并不等同于抗生素,抗生素之所以会导致耐药性问题出现,主要是因为病原体在与药物多次接触的情况下,会使得病原体本身生成相应的保护机制,从而降低对药物的敏感度,并最终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但降压药物基本上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此外,还有不少患者对降压目标不太清晰,认为身体没有明显症状,就是没有问题存在,以至于当症状明显改善后,就会立即停止用药,殊不知,降压药物只能够发挥针对性治疗的作用,并不能实现根治,而且针对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也只有在血压达标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预防相关的并发症出现。所以,即使血压水平已经控制到了稳定范围,且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出现,大家也不能轻易断定:没有症状了,就说明身体已经没有问题了。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裳荌,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