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2025年7月7日4时04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标志着季夏时节正式拉开序幕。“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民间谚语,生动描绘出此时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赵昕指出:“中医理论认为,暑多夹湿,‘暑湿’二邪夹杂,容易引发许多健康问题。”小暑时节,人体阳气外浮而内虚,正是需要特别调养的关键时期。
小暑三候与养生要义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此时大地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风中都带着热浪;蟋蟀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避暑;老鹰则因地面气温过高而在清凉高空中活动。
今年小暑出现在农历六月十三,属“晚小暑”。民间谚语“晚小暑,晒干河”预示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而交节时间在凌晨,属“晚上小暑”,更有“晚上小暑热死牛”的说法,预示着后续高温将更持久猛烈。
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医专家指出,小暑养生核心在于“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养心安神”。此时人体“阳盛于外而虚于内”,阳气浮越于体表,内脏相对空虚,脾胃功能易受影响。
饮食调养:清热祛湿兼顾
小暑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避免增加脾胃负担。此时人体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需科学搭配食材,既补充夏季高消耗的营养,又帮助身体适应湿热环境。
解暑生津三宝饮
乌梅甘草茶:取乌梅2-3颗,生甘草2-3片,沸水冲泡焖10-15分钟饮用,具有解暑生津、开胃消食作用。
酸梅汤:将乌梅、山楂、甘草等食材煮成酸梅汤,加入适量冰糖调味,符合中医“酸甘化阴”原则,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滋养阴液。
绿豆百合莲子羹:取绿豆30克,干百合15克,莲子肉(去芯)15克。材料浸泡1-2小时后煮至软烂,可加少量冰糖。此羹具有清心解暑、安神助眠、健脾养胃的功效。
祛湿健脾黄金搭配
薏米绿豆赤小豆汤:中医专家推荐的健脾祛湿经典方,三豆合用能有效排除体内湿气。
冬瓜薏米汤:清热祛湿的黄金组合,适合暑湿困脾人群。
时令蔬果优选
清热解暑类:苦瓜、冬瓜、丝瓜、黄瓜、芹菜。
健脾祛湿类: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
养心安神类:红枣、桂圆、小麦。
当季水果:西瓜、桃子、杨梅、香瓜(避免过量食用荔枝、芒果等热性水果)
起居作息:避暑防凉有讲究科学防暑
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务必做好防晒措施(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并带足饮水。
空调使用
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28℃,避免直吹头颈、腹部、腰膝等部位。即使开空调也要注意通风,每天开窗2-3次。
充足睡眠
争取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中午最好小憩20-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避开最热时段。
着装沐浴
选择浅色、宽松、透气的棉麻材质衣物。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用太凉的水,以温水为宜,洗后及时擦干,避免湿气入侵。
运动养生:温和运动护阳气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强度。推荐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
八段锦、太极拳:活跃气血而不致过劳。
散步:最简单安全的夏季运动。
运动后需注意:
及时补充水分(淡盐水最佳)。
不可立即冲冷水澡,以免毛孔骤闭,湿邪内郁。
忌立即食用冷饮降温。
中医特色疗法:冬病夏治正当时艾灸疗法
艾灸是小暑时节的特色治疗手段。重点灸治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等穴位,能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针对夏季常见的胃肠不适,可重点灸治足三里穴;易腹泻者可灸天枢穴配合关元、气海。
刮痧与拔罐
刮痧通过刮摩皮肤,能肃清三焦湿邪;拔罐则通过负压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帮助祛除深部湿气。针对头昏脑涨、胸闷乏力等湿困症状,可在背部督脉膀胱经进行刮痧或拔罐治疗。
三伏贴
“小暑期间入伏,此时贴敷三伏贴,借助旺盛阳气,可以起到通经络、温阳散寒、增强免疫等作用。”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建议:
首次贴敷前先试贴15分钟。
成人贴敷控制在2-4小时。
儿童控制在半小时至1小时。
孕妇、发热者、皮肤溃烂者、过敏者和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禁用。
中药泡脚
推荐使用艾叶、藿香等中药材煮水泡脚,水温40℃左右,时间15-20分钟。对长期站立工作者,睡前泡脚不仅能祛湿,还能缓解下肢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精神调养:心静自然凉
中医讲“暑易伤心”。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容易心烦气躁、情绪激动。保持平和心态尤为重要:
静心妙法;
听舒缓音乐,看轻松书籍;
与朋友聊天交流;
练习深呼吸、静坐冥想;
点按内关穴(手腕横纹中点向上3横指两筋之间),拇指指腹按揉3-5分钟,缓解心烦、心悸。
减少外界刺激‘
少看紧张、焦虑的新闻或影视剧’
保证充足睡眠,稳定情绪‘
给自己留独处、放空的时间。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小暑已至,心静自然凉”
“熏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小暑至,夏意浓。愿夏风轻柔,岁月安然”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
心静自然凉,顺应天时,调养身心,方能在炎炎夏日保持健康与活力。
上一篇:给高姓男孩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