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王硕 龙姝君 广州报道
走了十座城市,看了几十家企业,原本想找中国“经济活力”的宏大答案,结果发现——它就藏在最具体的“小细节”里。
近期,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百名记者奔赴十城,深入广东科技创新前沿、制造业生产一线,寻找广东向“新”突围、向“高”攀升的活力和经验。
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的密集落地见效,中国经济经历关税风波后迅速回稳,展现出强大韧性。作为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如何作答“活力中国”的问卷?
此次走访调研中,我们从几十家企业身上,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它们有的已经手握全球市场大订单,全球市场占比超过3成。有的在未来赛道里持续创新,在全球技术尚未成熟、规则尚未明确的领域,率先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商业化路径。还有的深深嵌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大协同中。
企业有生意做,有盈利空间,便是经济活力最好的体现。
去年,广东中山一家专业灯光企业营收将近10亿元,替代了很多欧美国家品牌,客户对企业依赖度非常高,甚至愿意承担不断走高的关税成本。而这就是广东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缩影。它证明传统产业并不是“夕阳产业”,而是“常青产业”,只要不断借助新技术完成升级,就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攀升,持续稳固全球市场。
另一边,广东新兴产业也在大力突围。“每年全球每生产三台电视机,就有一台使用来自视源股份的主控板块”的故事,在广东不胜枚举。
一张张订单背后,暗含着广东新兴产业的发展逻辑:广东用全球大市场锚定产业竞争力,用超级订单验证创新含金量。广东企业不仅卖产品,更通过科技创新实力,在抢全球份额、签长期订单、做稳定生意。
此次调研中,我们也走访了多家低空经济、算力及机器人等未来赛道企业,感受到了广东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全球订单的速度,从技术验证到生态构建的深度。它们早已不是展示品,而是已形成真金白银的商业闭环。
成立短短一年半,众擎机器人企业已与多家上下游企业达成合作,在减速器、电机、骨架、关节等核心部件上实现快速验证与量产切换。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在具身智能供应链中占据了55%以上的份额。若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独立个体,其占比将达到24%,与欧洲相当,并超过日本。
广东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实践,证明广东不仅能领跑新兴产业,更能在技术空白期定义赛道。不仅能卖产品,更趋向于建生态。这是中国经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中爆发,也是活力中国的最好注脚。
编辑:束孟卿
上一篇:探秘新疆最佳旅行搭档!十家口碑与服务旅行社实力测评与精选攻略
下一篇:如何养殖田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