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
时/令/节/气/与/健/康
小暑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暑,热也。小暑,六月节……热未至极也。”
此时天地阳气旺盛,
暑热渐盛,湿气蒸腾,万物繁茂。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
一候温风至,
二候蟋蟀居宇,
三候鹰始鸷”,
意指热风席卷大地,
蟋蟀避热躲入墙角,
鹰隼翱翔高空觅清凉。
小暑养生当顺应
“长夏”特性,
以清热祛湿、养心护阳为核心。
致病特点
小暑即小热。此已入盛夏,气候开始炎热,但未达最热,湿度增大,高温高湿交织,易耗气伤津,引发中暑、乏力等症,暑为阳邪,气通于心,易耗气伤津,扰动心神,易致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阻遏气机而困脾土,损伤脾胃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养生原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小暑养生需把握三点:一是养心为要。心为君主之官,暑热易扰心神,需清心宁志。二是健脾祛湿。长夏属土,脾主运化,湿邪最易伤脾,当健运中焦。三是护阳防耗。“春夏养阳”,要避免过食冷饮、久吹空调损伤阳气。
饮食起居
饮食
小暑节气的饮食原则是消暑健脾、清热生津,切忌贪凉喜冷,否则易损伤脾胃之阳气。“暑多夹湿”,可适当食用瓜类、豆类、莲藕等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如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西瓜皮、绿豆、赤小豆、扁豆、荷叶、莲子、西红柿、莲藕、荸荠等;暑热易耗气伤津,可适当选用性味平和或偏凉的益气养阴食材如鸭肉、瘦猪肉、鲫鱼、兔肉、山药、薏米、芡实、木耳、银耳等有滋阴生津功效的食物及各种蔬菜瓜果;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淡茶水(如绿茶、菊花茶、金银花茶、荷叶茶)、酸梅汤、绿豆汤等,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尤其避免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腹泻腹痛;忌油腻煎炸、辛辣刺激,避免加重脾胃负担,助生湿热,导致上火。
起居
入夏后,日长夜短,起居方面应晚睡早起。暑热易伤津耗气,人易感疲劳,如在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中午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小憩15-30分钟有助于养心安神,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预防“夏打盹”,但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或导致困倦。此时节应注意避免中暑,中医将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意指由于夏月不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为阴暑。而阳暑多因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形成。故小暑节气虽然炎热,但勿太过贪凉,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28℃为宜),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身体(尤其颈背、腹部、膝盖),注意室内外温差。外出时应注意遮阳避暑,饮水补液,避免在烈日下(尤其是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长时间活动或到室外工作,外出做好防晒。
情志活动
情志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常感心烦不安。根据与五脏对应关系,夏季为心所主,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养生重在养心。要保持心态平和,戒躁戒怒,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静坐、冥想、书法、阅读等方式静心宁神,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和缓气血,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又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活动
夏此时节暑热较盛,人体易出汗。汗为心之液,过汗伤心,耗气伤津。若此时再剧烈运动,则会加剧汗出,气随汗泄,更加耗损身体。故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相对和缓的运动,如太极、八段锦、散步、游泳、瑜伽等。运动应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大汗淋漓。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温水或淡盐水),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