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4年6月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盈)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随之正式在国内上市之后,如今国内玩家研发的减肥药迎来集中“上市潮”,比如信达生物的GLP-1减重创新药玛仕度肽已经在医院开始使用。
减肥市场蕴含的机会,让药企们垂涎欲滴。据统计,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突破50%。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正式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
但另一边,第一批尝试司美格鲁肽的人们,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自己的用药经历,以及各种反应,看完之后劝退了不少人。
打了的人都反弹了?
诺和盈并非所有肥胖的人都能打,至少从国家药监局的口径里是这样的。
毕竟,这款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药品对成人患者用药有一定的规定:初始体重指数(BMI)符合以下条件:≥30kg/m2(肥胖),或≥27kg/m2至<30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例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心血管疾病等)。
单单这一条就限制了不少受众人群。作为处方药,目前该药的使用需要在专业人员的评估指导下进行。
司美格鲁肽通常一周打一次,使用剂量得经过医生的评估,一般建议持续用药3-6个月。据诺和诺德,诺和盈正式在中国上市,能够实现平均约17%的体重降幅。
目前,用药人群多少都会伴随一些不良的反应。比如,胃肠道不适,这点医生也会在使用初期建议患者先少量用药,有个适应过程之后,再做调整。此外,还可能导致低血糖风险等。
相较于效果,这些副作用,或许都不是劝退人们尝试的最直接目的,停药后的反弹才是最令人伤心的。
话说回来,任何药几乎都是保证使用期间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停药后,没人能保证,还能持续多久。ACTION-China等研究发现,中国超过一半的肥胖患者经历过减重后复增的循环。
再者说,减肥是个综合性的身体管理,借助药物来干预虽然是种快速的方式,但长期来讲,我们自身还是不能偷懒,要长年累月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
打针看似方便,但市场上也有一批不愿意选择司美格鲁肽的人。南方日报援引王存川教授的观点,指出减重药物的上市不会导致减重手术的数量下降。
很多重度或极度肥胖人群,合并有多种代谢疾病,有的甚至已经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这些病人迫切需要减重手术来达到快速减肥的目的。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等等来看,预计减重手术还会增加。
争夺减肥药赛场
有数据显示,中国减重药物市场规模有望于2030年达到149亿美元,而整体体重管理市场(含器械、服务、食品等)规模预计突破万亿。
减肥,变相来看,可以类比于医美。如果相关药品通过几年的实践,有比较稳定的效果支持,不否认后续催生出消费级别的爆发式增长。
另一方面,减肥药又兼具创新药的特质,它是基于对人体代谢机制的深度探索,并且解决了现有医疗手段无法覆盖的临床痛点,符合创新药“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目前以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为代表的GLP-1受体激动剂成为市场上的主流玩家。诺和诺德与礼来垄断国内市场95%的份额左右,司美格鲁肽2023年全球销售额突破210亿美元,国内市场份额达53%。
另外,口服类药也在持续发展。高盛预测,到2030年口服GLP-1药物将占据减肥药市场24%的份额,诺和诺德的口服司美格鲁肽被寄予厚望。
目前国内市场中,涌现出了更多的玩家。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与华东医药的利拉鲁肽这两款GLP-1类药物,正式拿到减重适应症的获批资格。2025年以来,翰森制药、联邦制药等国内药企自主研发的减肥药产品线,陆续受到跨国制药巨头的关注与青睐。
7月3日,信达生物的GLP-1减重创新药玛仕度肽开始正式进入公立医院,并被开出首张处方。国产与国外减重药开始了正面的角逐。玩家多,对于推动整个药品行业的升级、疗效的进步、价格的下滑都有很多优势。
除此之外,电商平台也开始“疯抢”司美格鲁肽。比如,此前在美团平台上,诺和盈®被分为“新手必打套餐”、“怕反弹升级套餐”、“长期体重管理套餐”三类,对应的是0.25mg/剂量、1.7mg/剂量、2.4mg/剂量,价格分别为1630元、2126元、2706元,相关费用均包含挂号、诊疗、取药服务预约。最近,价格更加优惠了一些。
今年4月份,京东发起了一项“一个月内成功减重,每减一斤奖励100元现金”的减重挑战活动。
最近,阿里健康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沈涤凡表示,阿里健康将联合礼来、信达、银诺等中外药企推出科学减重计划。阿里健康官方还宣布,信达生物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玛仕度肽注射液已可上阿里健康预约。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美团等平台都在极力争取信达生物、诺和诺德等企业入驻。
电商不断加码这个赛道,也是看到了其蕴含的潜在经济效益,医药公司也需要借助电商的平台进一步扩充其受众范围。
京东健康旗下零售平台“京东买药”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3月以来,减肥类药品搜索量环比提升80%,成交额环比增长30%,其中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奥利司他等药品销量增长最为明显。据中研网报道,2024年减肥药电商平台销售额占比48%,预计2025年提升至52%。
结语
减肥药在中国既迎来爆发式机会,也暗藏多重风险。
庞大的肥胖人群基数,叠加国产替代加速,为GLP-1类药物的本土化突破带来机会。但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非法添加、网络假药等问题频发,监管趋严已成必然。
如果最终造成内卷式竞争,跨国药企与本土企业的管线博弈,可能引发价格战与研发浪费;支付壁垒(未进医保)与临床滥用风险,也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于我们而言,减肥药终究是药,不是长久之计。当我们减肥都需要依赖药物,而不愿付出努力,通过运动、合理饮食改善身体素质,与自身意志力展开博弈之时,我们已经懒到了极致。
免责声明
(上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