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经开区院区综合内科 副主任医师 白桦
每年7月8日的“世界过敏性疾病日”,都在提醒我们关注这个日益普遍的全球健康问题。当您饱受打喷嚏、皮肤瘙痒、呼吸不畅等过敏困扰时,是否想过这不仅仅是免疫系统的“误判”?在中医智慧里,更是人体气血失衡、肝脾失调的内在警报。
气血失和:免疫防线的“能量危机”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共生共荣,共同构筑人体防线。
气虚失固:卫气亏虚则毛孔开合失司,遇风冷则鼻痒流涕,接触异物则皮肤起疹。正如《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血虚风燥:血不足则肌肤失养,干燥脱屑(如特应性皮炎);血虚生风,诱发无实物刺激的皮肤瘙痒。
气血瘀阻:气滞血瘀使局部微循环障碍,过敏炎性物质堆积难散,可导致慢性湿疹、鼻黏膜暗红肿胀等顽固病变。
肝失疏泄:免疫失序的“幕后推手”
中医认为肝为气血之枢,肝主疏泄,如同体内秩序的“总调度”,掌管着气机的畅通、情志的平衡。一旦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气滞血瘀:气机不畅,血流受阻,身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下降,易被外邪(如过敏原)侵袭。
郁火内生:情绪压抑、压力过大,肝气郁结易化火。这把“内火”灼烧津液,使身体防御系统(卫气)功能失常,对外界刺激(如花粉、尘螨)反应过度。
肝风内动:肝火或肝血不足严重时,可能引动“内风”,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突发剧烈喷嚏、皮肤风团(荨麻疹)骤起骤消等“风”的特性症状。正如《黄帝内经》有言:“风者,百病之长也”,道出了风邪(包括内风)在诱发诸多疾病(包括过敏)中的关键作用。
脾失运化:过敏原的“内部工厂”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的功能强弱,直接决定身体的“土壤”环境。
脾虚生湿:脾虚无力运化水液,湿浊内停。这“内湿”如同身体里的黏浊污水,不仅阻碍气机,本身也成为一种病理产物(类似“内源性过敏原”),诱发或加重皮肤湿疹、水肿、分泌物增多(鼻涕、痰)等“湿”性过敏症状。
气血不足: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气血是身体防御力(卫气)的物质基础。气血不足,则“卫外不固”,身体门户洞开,外邪(过敏原)乘虚而入,反复感染或过敏缠绵难愈。
土虚木乘:五行中肝(木)克脾(土)。脾虚(土虚)时,肝木相对亢盛,更易出现肝气郁结或肝火旺,形成恶性循环。
筑牢防敏“长城”三部曲
中医防治过敏,强调“治本”,重在益气养血、调和肝脾,改善体质内环境。
1.疏肝解郁,平息内乱:保持情志舒畅至关重要。可选用玫瑰花、陈皮、佛手泡茶;按摩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凹陷)。
2.健脾固本,斩断湿源:饮食忌生冷油腻,多吃山药、莲子、薏米、茯苓;按摩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
3.益气养血,筑牢免疫:食疗筑基,以气血双补,如黄芪、当归、红枣煮水代茶(适合气血虚者);运动强体,以气血通达,如练习八段锦“两手托天理三焦”,升清气、通血脉。
中药茶饮,日常调理推荐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1.气血双补茶
组成:黄芪+当归+红枣(去核)+生姜。适用人群:面色苍白、易疲劳、吹风易喷嚏的气血两虚者。功效:补气固表 、养血活血、温中和胃。煮法:加水煮沸后小火煎15分钟,代茶饮用。
2.解郁化湿饮
组成:玫瑰花+茯苓+陈皮+薄荷叶(后下)。适用人群:压力大、腹胀便溏、皮肤易起风团的肝郁脾虚者。功效:疏肝解郁、健脾祛湿、透疹止痒。煮法:茯苓陈皮先煮10分钟,关火前加玫瑰薄荷焖泡5分钟。
3.玉屏风变奏茶
组成:炙黄芪+防风+白术+乌梅。适用人群:反复感冒、鼻痒流清涕、遇冷空气过敏的气虚型。功效:补气固表、祛风脱敏、敛肺抗敏。煮法:煎煮20分钟。
4.滋阴润肤饮
组成:桑葚+枸杞+生地+炙甘草。适用人群:皮肤干燥脱屑、夜间剧痒、眼干涩的血虚风燥者。功效:滋阴养血、凉血润燥。煮法:沸水焖泡15分钟,建议下午饮用(便溏者生地减半)。
过敏是身体发出的“失衡宣言”——当气血亏耗、肝失条达、脾虚湿困时,再微小的刺激也可能引发风暴。在世界过敏性疾病日,让我们借中医智慧透视本质:培土(健脾)以生血,疏木(调肝)以畅气,气血充盈则长城自固,才是抵御万千过敏原的根本大法。唯有脏腑和谐、气血畅达,方能修得一身静气,笑看春暖花开。
上一篇:女主姓慕有哪些星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