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号称“世界街溜子”,世界上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都可能冒出来一个中国人。但所谓“街溜子”,就是逛完街最终还是得回家。
奇怪的是,不少跑去非洲闯荡的人,就像被施了某种咒语似的,有人三五年才想起来回趟国,还有人干脆在那儿落地生根,彻底把非洲当成了第二故乡。
提起非洲,很多国人脑海里蹦出来的画面大概是,烈日炙烤下寸草不生的荒漠,枪声不断的街头巷战,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传染病。这么一想,确实很难把非洲和“宜居”这个词挂上钩。
那些长住非洲的人到底图什么呢?难道是我们对非洲有误解吗?
超越想象的世界
不少人坚定的认为,非洲清一色都是黑人。这误会可就大了。要论人种的丰富程度,非洲在全球也是排在前列的。
摩洛哥明明是非洲国家,但他们那儿的人无论是外形还是风俗习惯,都更靠近中东。
非洲南部则生活着很多白人,他们金发碧眼,乍一看和刻板印象里的欧洲人无异。他们确实就是大航海时期的欧洲人后裔,在非洲大陆上已经扎根了数百年,如今也算非洲大陆上的当地人了。
就算在以深肤色族群为主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说话办事也跟刻板印象里的黑人兄弟大不相同。
非洲在海运中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很多来自亚洲、欧洲的船只需要在非洲停靠,以至于今天的非洲还有很多混血的族群。
另一个好玩的误解是觉得非洲就是满天黄沙。这不能怪大家伙儿误会,很多社交媒体一提起非洲就配上一片广袤的大沙漠。虽然世界第一大沙漠确实位于非洲,但总是用沙漠当非洲名片,还是过于片面了。
要知道,世界第二大雨林刚果雨林也在非洲,这片绿意盎然的“地球第二肺”每天吞吐着惊人的氧气,是无数珍稀动植物的乐园;每年冬季,皑皑白雪覆盖着马洛蒂山脉,滑雪爱好者们在这里尽情驰骋。这些场景跟人们印象中漫漫黄沙的非洲简直判若两地。
还有一些人觉得,非洲完全就是一个“草裙蹦迪”现场。皮肤黝黑的当地人穿着特色的“草裙”站在低矮的茅草屋前起舞,当地酋长还会时不时的进行一些“神秘仪式”。
这印象倒也不能说全错。毕竟非洲有些地方如今仍旧保留着千百年前的传统,有些角落甚至还是部落长老说了算。
但更多地方其实早就跟上了现代文明的脚步,摩天大楼、高科技设备,他们一个也不缺。在一些特定场合确实能看到当地人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但那多半是在庆祝重要节日,或者干脆就是旅游景点的保留节目。
说到底,非洲是一片广袤的大陆,很难用一个词去概括它。那些去了非洲就很少再回国的人了,或许是看到了我们都不了解的非洲。
非洲真的有利可图吗?
即使真正的非洲比我们认知中更加丰富多彩,但似乎也解释不了为什么很多人去了就不想回来。还是在中国留学的非洲姑娘道出了实情,其实真相并没有太多的阴谋论,就是赚得多,花得少,竞争小,没人卷。
据了解,技术活儿在非洲特别吃香。像工程师、财务这类岗位,工资常常是国内同行的两到三倍。对刚毕业、学校名气没那么响的小伙伴来说,这攒钱速度犹如坐上了小火箭。
赚得多也就算了,非洲的物价还低,用一半费用就能维持和国内同等的生活水平。很多公司还大方,管吃管住车费报销,很少有需要自己开销的地方,工资基本能原封不动的存下来。这性价比,很难不让人心动。
而且非洲的机会很多。非洲有不少国家刚刚安稳下来,整个国家百废待兴,盖楼、挖矿这些基础行当里都急需技术人才,更高端的产业更是求贤若渴。就连法语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可能卷得头破血流,但在非洲当翻译,起薪就能轻松碾压国内。
哪怕学历普通点,先去非洲历练几年,攒点真本事和海外经验,回头升职做管理或者自己当老板的路子就宽多了。
更舒服的是,非洲不卷。机会多,竞争小,也着实没有卷的必要。按时上班,到时下班,其他时间全部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在非洲很清晰,没有了深更半夜打夺命电话的老板,没有了卷生卷死的同事,真的能生活得很轻松。
最有意思的是当地人比较重视国人。过去的各个时期,我们往非洲派遣了不少援助队,日积月累,国人在不少非洲当地人眼里,都是既拥有高端技术,又善良友好的好朋友,以至于现在我们的同胞在当地也挺受尊重。一些人干脆在当地成家立业,也算是真真正正把根扎在了当地。
挑战依然在
非洲这片大陆,确实有不少地方发展得风生水起;但另一面,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最突出的就是安全问题。非洲的社会治安,地域差别很大。有的非洲国家全程抄我们的“作业”,整个社会治安良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但有的非洲国家就经常发生持枪打劫和绑架勒索事件。这种治安状况,对习惯了深更半夜也敢一个人出门撸串散步的国人来说,绝对是挑战模式。
非洲在医疗方面的短板也很明显。且不说瘟疫之类的疾病,很多医院连常用药物的储备都不足,缺医少药是常态。很多病在国内只是小手术,但是到了非洲,可能就是需要跨国转运的大问题。非洲的日常物价确实低,但万一生个病,当地还解决不了,那辗转一圈下来花销可就大了去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是扎扎实实的痛点。
非洲的基础设施方面,槽点也挺密集。最最基本的是,非洲有很多地区没法稳定供电,有些中资企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搞了发电机去保障生产线运转,但对于员工宿舍这些地方,电力保障就没那么充分了。在国内难得一遇的停电,在非洲可算是个常事。
物流效率也是个大难题,配送周期经常是按“月”起步算的。对于习惯了“次日达”“当日达”的国人来说,这落差感够适应一阵子的。
结语
非洲这片土地,本质上是一幅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复杂拼图。它有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这不假;它基础设施短缺,公共服务不均衡,也是事实。
那些决定长住非洲的人,一定是基于自身条件和全面分析之后才作出的决定。千万不要看了几篇说非洲好的文章就前往掘金,也不要看了几个新闻就觉得非洲全境都很糟糕。唯有客观评估,周密规划,才能找到真正值得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