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岁的王阿姨发现外阴瘙痒已有半年,起初以为是普通炎症,用了洗液却不见好转。随着时间推移,瘙痒越来越严重,还摸到了一个小硬块,出血次数也逐渐增多。在家人的劝说下,她终于走进医院。
经过详细检查,王阿姨被确诊为外阴癌。得知结果时,她几乎崩溃,但家人的鼓励让她重拾信心。医生为她制定了手术切除联合术后放疗的方案。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得不算太晚,手术很成功。
康复期间,王阿姨严格遵医嘱护理伤口,定期复查。她常感慨:“要是早点重视那些异常症状,也不会这么遭罪。”
01
什么是外阴癌?发病率高吗?
外阴癌是一种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外阴皮肤、黏膜及腺体组织,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5%,其他类型包括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前庭大腺癌等。该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常见发病部位为大阴唇,其次是小阴唇、阴道前庭及阴蒂。
目前,外阴癌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白色病变(如硬化苔藓型)、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均与其发生相关。此外,不良卫生习惯、性传播疾病史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外阴癌的预后与病情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患者若能及时接受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若发生淋巴结转移,生存率会显著下降。因此,女性应重视外阴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02
四大异常症状
警惕是外阴癌的信号
外阴癌虽为少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但其早期症状易被忽视,需警惕以下四大异常信号:
1.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
持续超过 2-3 周的顽固性瘙痒,常规抗炎、抗真菌治疗无效,且瘙痒范围固定、逐渐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这种瘙痒常由肿瘤细胞刺激局部神经末梢引发,区别于普通炎症的阵发性瘙痒。
2.外阴出现异常肿块或溃疡
可见于大阴唇、阴蒂等部位的无痛性肿块,质地坚硬、边界不清,可呈菜花状、结节状或溃疡性改变。约 60% 的外阴癌以溃疡为首发表现,溃疡表面凹凸不平、易出血,即使短期结痂也会反复破溃,需与外伤或感染性溃疡鉴别。
3.非经期出血或接触性出血
无明显诱因的外阴出血,如内裤沾染血迹、同房后出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可能因肿瘤侵犯血管或组织脆性增加所致。晚期肿瘤侵犯神经或邻近组织时,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同房痛或排尿痛。
4.外阴皮肤异常改变
包括局部皮肤增厚变白(外阴白斑)、色素减退或加深、表面粗糙角化,甚至出现皲裂、渗液。若伴随皮肤弹性变差、局部组织变硬,需警惕癌前病变(如外阴上皮内瘤变)或浸润癌。
03
关爱私处健康,
请避免这5个误区
私处健康关乎女性整体健康,但许多日常护理习惯可能存在误区,需及时纠正:
1.过度清洁,打破平衡
很多女性认为私处需要频繁深度清洁,使用各种妇科洗液、消毒剂,甚至进行阴道冲洗。但实际上,女性阴道具有自净能力,其内存在多种有益菌,共同维持着微生态平衡。过度清洁会破坏这种平衡,使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趁机滋生,从而引发阴道炎、外阴瘙痒等问题。日常清洁只需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无需使用特殊产品。
2.爱穿紧身裤、化纤内裤
紧身裤和化纤材质不透气,导致私处闷热潮湿,为细菌繁殖提供温床。应选择纯棉、宽松的内裤,保持局部干爽。建议选择纯棉、透气性好的内裤,并做到每天更换,清洗后要在阳光下晾晒杀菌。
3.经期护理不当
经期是女性身体较为虚弱的时期,也是私处容易受感染的阶段。有些女性在经期使用不合格的卫生巾,如质量差、透气性不佳的产品,或者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导致经血在卫生巾上停留过久,滋生细菌。经期应选用质量可靠的卫生巾,每2 - 3小时更换一次,同时避免盆浴,可选择淋浴。
4.滥用抗生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抑制有益菌,诱发霉菌性阴道炎;激素类药物可能改变阴道环境,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5.忽视伴侣卫生
性生活是私处健康不可忽视的环节。如果伴侣不注意个人卫生,在性生活前没有清洁生殖器,可能会将细菌、病毒等带入女性阴道,引发交叉感染。建议同房前后用清水清洗,并注意手部卫生。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