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陕西省中医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为市民讲解夏日科学饮食方案。
小暑节气过后,天气持续升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是一年中减重的黄金时段。近期,陕西多家中医机构顺应时令,通过饮食调理、中医特色疗法等,为不同人群定制科学的减重方案,帮助大家塑形养身、强健体质。
因人而异 科学饮食
7月7日,陕西省中医医院临床营养科开展营养健康宣教活动。该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尹薇介绍,夏季,首先要畅达情志,其次应选择“苦、甘、淡”的食物。中医食养的核心是辨证施膳,意思是要根据不同体质选用食材和药材,以达到健康减重的目的。
尹薇介绍,中医将肥胖分为胃热火郁证、痰湿内盛证、气郁血瘀证、脾虚不运证、脾肾阳虚证5个主要证型。不同证型需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例如,胃热火郁证常表现为食欲旺盛、大便干结、口干口苦,推荐食用玉竹煲瘦肉、三豆饮和芦根汤等。
痰湿内盛证表现为体型肥胖、肢体沉重、胸闷腹胀、舌苔白腻,适宜使用砂仁、芡实、党参、白扁豆、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等。
气郁血瘀证患者常表现为肥胖懒动、胸胁胀满、面色晦暗、便秘失眠,适合食用当归、桃仁、佛手、砂仁、山楂等。
脾虚不运证患者多见体胖、神疲乏力、四肢浮肿,推荐山药、莲子、白扁豆、黄芪、砂仁、茯苓、木瓜、大枣等。
脾肾阳虚证表现为畏寒怕冷、易疲劳、四肢不温、小便清长,适宜食用山药、黄芪、肉桂、干姜等,推荐食用山药黄芪炖鸭肉汤和姜桂茶。
管理体重 规律运动
7月7日,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组织开展“健康体重管理训练营·小暑专场”,吸引众多市民报名参加。该训练营为期8周,融合中医治疗、科学饮食、运动干预与心理支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参与者系统掌握体重管理知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该院内分泌一科主任医师苏衍进介绍,训练营强调“舌尖的改变”“中医智慧的加持”与“坚持的力量”。医院整合内分泌、消化、康复、外科、营养等多学科资源,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向营员系统讲解肥胖的病理机制、代谢紊乱的危害及科学减重的方法,包括饮食代谢平衡、针灸埋线原理、运动管理以及手术减重的基础知识。
在干预过程中,训练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穴位注射、调理脾胃、激发代谢等。饮食方面,由营养专家根据个体状况制定专属食谱,确保热量控制与营养均衡并重。运动方面,专业教练现场教学,为每位营员匹配合适的有氧与抗阻训练方案。
此外,训练营还引入一对一心理辅导及团体交流机制,帮助营员缓解因肥胖引发的焦虑、自卑、失眠等问题,增强坚持减重的信心与韧性。
“在上一期训练营中,17名营员平均减重4.5公斤。营后评估显示,80%的营员养成了规律运动习惯,95%的营员表示医学监测让减重更加安全、有效、可持续。”苏衍进说。
中医调理 改善体质
7月5日,记者在西安莲湖秦华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看到,不少市民在咨询中医埋线减肥疗法。该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杨峥介绍,中医埋线在传统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将可吸收蛋白线植入特定穴位,持续刺激穴区神经末梢,调节代谢、控制食欲,达到减重目的。该方法操作简便、刺激持续、恢复期短,适用范围广。
杨峥表示,痰湿型体质人群较适合采用埋线减肥。这类人群常表现为体型肥胖、腹部松软、面部油脂较多、多汗且黏。精神状态上,常感困乏嗜睡;食欲方面偏好甜腻肥甘,消化功能较弱;舌象为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多为滑脉。
根据不同病因分型,埋线取穴也有所区别:脾虚痰湿型多取足三里、脾俞等穴;肝郁痰湿型常选太冲、肝俞等穴;肾虚痰湿型配合命门、关元等穴位调理。
除埋线外,医生还会综合使用针刺、电针、拔罐、艾灸、小针刀、腹部推拿等中医传统疗法,针对性地帮助患者调和气血、健脾化湿、温阳散寒,提升整体体质。相比单一节食法或运动法,中医减重更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特别适合希望在减重的同时改善体质的人群。
目前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时节,正宜调理身体、养阳驱寒。中医通过顺应节气变化,结合个体体质特点进行精准干预,在治未病和调和气血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三伏期间,辨证食养、科学训练、中医外治,环环相扣,不仅有助于塑形减重,还能从源头上改善体质,实现事半功倍的目标。”杨峥说。(记者 杜玮文/图)
下一篇:校园的植物记录表和动物植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