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自我健康#医诺维最新刊载,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主要寄生在人类胃部,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约70%的胃癌都和幽门螺杆菌有关,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
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全球第五大癌症死因,尤其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慢性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其主要可预防的病因。
2025年7月7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显示,预计在2008-2017年出生的人中,全球将发生1560万例胃癌,其中76%可归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呼吁加强胃癌预防策略,特别是在高负担国家推广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根除治疗。
其中,中国的数据尤其严峻,预计2008-2017年出生的中国人群中,将有近489万例胃癌发生,其中约370万例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了GLOBOCAN 2022的国家年龄特异性发病率和联合国的人口预测数据,量化了185个国家中2008-2017年出生队列的预期胃癌病例,并分析了胃癌亚型数据。
结果显示,预计在2008-2017年出生队列中,全球将发生1560万例胃癌,其中76%可归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亚洲是胃癌负担的主要贡献者,预计有1060万例(68%),其次是美洲(200万例,13%)和非洲(170万例,11%)。
在亚洲中,中国的数据尤其严峻,预计2008-2017年出生的中国人群中,将有近489万例胃癌发生,占全球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的31%,其中约370万例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筛查和治疗策略可以显著减少胃癌病例。假设干预效果为100%,可减少75%的胃癌病例;效果为80%时仍可减少60%。
研究指出,尽管中国部分地区已实施胃癌筛查计划,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导致胃癌风险持续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非贲门胃癌风险尤其高,占中国胃癌病例的78.5%。
研究人员表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可预防因素,但全球范围内仍缺乏系统性防控措施。
因此,研究建议,在高负担国家(如中国、印度)推广低成本筛查和抗生素治疗方案;目前仅有一种幽门螺杆菌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需要加快疫苗研发。(转自《医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