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印:补阳还五汤加味方治疗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后遗症等经验
印先生的父亲印秉忠是清代名医,江南孟河学派创始人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
补阳还五汤加味《医林改错》印氏加味
方药:生黄芪5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廑虫10克。
功用:活血通络。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发生于睡卧之时.舌歪而蹇,语言不利,或偏头痛.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辩证要点:本证系睡卧时脑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时血流缓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运行受到障碍.则大脑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养,故出现半身不递、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语言不利应当结台CT、MRI等检查确定诊断,纳入辨证的内容之一。
适应证: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法:重在上肢加姜黄10克、桂枝10克。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印氏加味方
组成:生黄芪5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土元10克。
功用:活血通络。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常发生于睡卧之时,舌歪而蹇,语言不利,或偏头痛、舌质红,少苔,脉弦数。
辩证要点:本证系睡卧时脑血管血栓形成。因在睡卧时血流缓慢,最易形成血栓。血流运行受到障碍。则大脑某一部分得不到血液濡养,故出现半身不递、口眼歪斜、舌歪而蹇、语言不利,应当结台CT、MRI等检查确定诊断,纳入辨证的内容之一。
适应证: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后遗症等。
加减:重在上肢,加姜黄10克、桂枝10克。
重在下肢,加牛膝10克、木瓜10克。
初诊:1993年2月1日
主诉:口舌歪斜1年余
病史:患者口舌歪斜,语言不利1年余,伴左手麻木,下肢无力,有时抽搐,大便略干,1~2日1次。
检查:神志清晰,语言蹇摆,恬动不利。
CT示: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舌质暗,舌根苔喊,脉滑。
辨证:风中血络,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熄风。
处方:生黄芪30克,赤芍30克,川芎15克,当归30克.鸡血藤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蛰虫12克,水蛭12克,生薏仁30克,木瓜15克,防己10克,桑枝30克,丝瓜络10克,白附子12克,僵蚕12克.全蝎6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3年2月8日,药后左手麻木减轻,下肢已不抽筋 舌质青,舌苔薄自,脉弦。继服原方加入姜黄15克,桂技5克,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2月25日 服药半月,左上肢麻木基本消失,惟感肢体恬动乏力 舌质红,苔薄黄有剥脱,脉弦,继以原方稍事加减,改为丸药,巩固治疗。
处方:白附子12克.僵蚕10克,全蝎6克,赤芍30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丹参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生黄芪30克, 川贝母10克,元参1 克,夏枯草15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海浮石18克.姜黄15克,桂枝6克.生牡蛎60克 10剂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攻2丸.1日3次
按语:该患者系多发性脑梗死1年之久,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合牵正散以祛头面之风;病为瘤疾,故加水蛭、廑虫(蛰虫)、地龙以加强活血化赛 疏通经隧之力;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与气血虚弱有关,故重用黄芪,既能补气,合当归又能养血,通过补气以加强活血通经的作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并有协同作用;地龙通经活络。
另外,印老认为多发性脑梗死是头脑中经脉闭塞,存在“障碍”,必须予以疏通,故加入软坚散结的消瘰丸(元参、川贝母、川牡蛎)以及昆布、海藻、海浮石、夏枯草等,以疏通经隧扫除“障碍 ”促进康复。
偏瘫截瘫方 邓铁涛
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地龙10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功效: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
注:此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味。
温馨提示:本文处方,仅供专业中医参考,不作个人处方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