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卢同学因高血压查出罕见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最窄处仅0.1毫米,生命岌岌可危。
阜外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副主任宋书波博士团队采用可降解金属覆膜支架为其实施介入手术,不仅成功化解危机,更在介入无植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岁的卢同学从未想过,一次常规的校园体检竟会揭开隐藏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两年前,体检报告上“高血压”三个字格外刺眼,其血压峰值竟飙升至200/120mmHg,远超正常范围。
在开封市某医院的检查室里,当影像结果清晰显示主动脉弓呈现“离断”状态时,经验丰富的医生也不禁倒吸一口凉气。绝望之际,卢同学和家人辗转来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叩响了生命的重生之门。
结构性心脏病二病区副主任宋书波博士接诊时,敏锐地察觉到异常。触诊时,他发现患者上下肢血压如同两个极端——上肢血压居高不下,下肢血压却低得惊人。进一步检查的结果更令人揪心:主动脉缩窄处最窄仅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细度。
此时,卢同学的下肢早已无法从主动脉获取血液,全靠升主动脉的侧支血管艰难供血,这如同在悬崖边搭建的临时栈道,随时可能崩塌。“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引发的恶性高血压”,宋书波博士的诊断结果,为这场诡异的病症画上了句号。
摆在卢同学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治疗之路。传统外科开胸手术需劈开胸骨,创伤大、恢复慢,对于年轻患者而言,术后漫长的恢复期和身体留下的疤痕都是沉重的负担。而介入支架手术虽创伤小,但常规的不可降解金属支架一旦植入,便会终身留存体内,如同在血管中埋下一枚“永恒的异物”。
就在两难之际,宋书波博士提出了第三种方案——植入可降解金属覆膜支架。这种铁基支架不仅能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撑起狭窄的主动脉通道,更神奇的是,三五年后会像冰雪消融般逐渐降解。其降解产物含铁血黄素会进入淋巴系统,完成一场精妙的“体内循环利用”,最终实现血管内“无物留存”的理想状态。这就像为血管安装了临时支架,待血管恢复如初,支架便悄然退场,不留痕迹。
然而,这场手术的难度堪称“在发丝上绣花”。0.1毫米的狭窄通道,要求手术器械的操控精度达到微米级别,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血管破裂。手术室内,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医生的呼吸声交织成紧张的旋律。
宋书波博士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将可降解支架精准送达狭窄部位。当支架缓缓撑开,原本几近闭塞的主动脉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河道,重新恢复畅通。术后监测显示,卢同学上下肢压差缩小,高血压症状明显缓解,下肢供血也逐步恢复正常。
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到卵圆孔未闭,可降解技术的疆界不断拓展,如今已经在主动脉支架领域实现突破。正如宋书波博士所言:“可降解支架的应用,让我们在治愈疾病的同时,还给患者一个没有异物留存的健康身体。”(邢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