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广东的赵阿姨一家是典型的无肉不欢人群,几乎顿顿都离不开猪肉,前两天她在菜市场买猪肉时正好碰到邻居也在买菜。
邻居看她三天两头买肉,意味深长地劝她少吃猪肉,说现在猪肉不比从前了,吃多了真不是什么好事,甚至吃多了还可能致癌...
听着邻居的话,赵阿姨陷入两难,好好的猪肉怎么就不能吃了?猪肉真的和癌症有关系吗?
越来越多人得癌,和吃猪肉有关?
据全球癌症观察站2020数据库显示,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约1000万,中国则占全球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的30.15%。
与这个数据对应的,则是农业部2019年发表的数据,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至少要吃掉6亿头猪,一年食用的猪超出世界总量的一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猪肉食用量为14.5-27.3kg/年,而我国人均消费猪肉达到了32kg/年,这还平均了一些从来不吃猪肉的人,也就是说我国人均猪肉年消费量已经远超推荐水平。
再加上猪肉属于红肉,而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于2015年宣布,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在《饮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报告中也曾指出,红肉与加工肉类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达50g/天,患肠癌风险增加18%,摄入量达到100g/天,患肠癌风险直接增加到36%。
结合以上数据,很多人猜测我国癌症高发会不会和猪肉有关?
事实上,2A类致癌物,属于可能致癌物,换言之,就是猪肉对人体的致癌作用尚无明确定论。
红肉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同时还是血红素铁与蛋白质等物质的优质来源,所以我们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红肉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红肉并不是完全不能吃,但鉴于红肉的“可能有致癌性”,所以还是要适量食用。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容易陷入极端,要么是顿顿都吃,要么就因为害怕而彻底不吃。
此外,大部分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某一种因素,往往和遗传、环境、不良生活习惯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共同作用有关。如果说因为担心猪肉等红肉会致癌而因噎废食,其实是完全没必要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则建议,每周食用300-500g畜禽肉,可平衡膳食,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意义。
猪身上这3个部位,最好别吃!
①小腰子
指的是位于猪肾脏前上方的肾上腺,误食这个部位后,可能会引发急性中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慌、全身乏力和胃痛等症状。
②甲状腺
猪的甲状腺俗称栗子肉,位于猪气管喉头前下部,这个部位可能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误食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悸气短、恶心厌食和烦躁不安等症状。
③花子肉
花子肉指的是淋巴结,淋巴结可能遍布猪的全身,通常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像一个个疙瘩。
如果猪出现病变,那淋巴结可能就是病变转移最多的地方,往往潜藏着大量毒素与病毒,食用后很容易感染疾病。
另外这里要单独提醒的是,平时大家如果包饺子或者做肉包子,肉馅一定要自己制作,因为我们谁也无法保证外面卖的肉馅到底是什么肉制作的。
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类似的案例其实有很多。
2020年1月,湖南某工厂就被曝出使用回收的淋巴肉等边角料,这家工厂每天会将大量淋巴肉进行初加工,并送往各个市场,最终这些淋巴肉被制作成了肉泥。
2020年11月,重庆某工厂被曝出涉嫌用含有淋巴结的猪肉,并将这些问题猪肉制作加工成食用猪油。
健康吃肉,牢记这4点!
①挑选一块好的猪肉
如何挑选一块好的猪肉,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就是看表皮。表皮颜色一致,没有斑点包块或者疹块,通常就是健康的猪肉。病死猪肉可能会出现紫色的斑点,有些甚至有包块。
其次是看颜色,正常的猪肉颜色应当是鲜红、深红的,同时有一定的光泽,脂肪是乳白色或粉白色的。
还是试黏度,优质的猪肉表面应该是微微干,不沾手的,病死猪的肉可能会出现发黏的情况。
最后是闻气味,正常猪肉应该有一股鲜肉味或淡淡的油脂味,在煮沸后汤汁颜色应该是澄清透明的,有猪肉的香气散发出来。而有问题的猪肉闻起来很大可能有一股异味,可能是血腥味,也可能是腐臭味或其他异味,煮沸后肉汤也是浑浊的。
②烹饪前记得排酸
刚刚宰杀的猪肉,因为其肌肉组织收缩而变得僵硬,虽说营养成分没有改变,但吃起来口感往往比较差。
可以将猪肉放在冰箱冷藏12-24小时进行排酸,这样猪肉的肉质会更为柔软,同时品质和安全性也能得到很大保障。
③注意烹饪方式
平时在烹饪猪肉时,建议最好不要选择烧烤或煎炸等,可以蒸煮或者低温烹饪。
因为烧烤煎炸,可能会产生苯并芘,而这个苯并芘属于致癌物,另外烧烤煎炸还会损失大量营养素,所以尽量不要选用这种烹饪方式。
④少吃加工肉
虽说吃猪肉不会影响健康,但猪肉制成的各种加工肉却不是什么好东西,比如香肠、熏肉和腊肉等,这些都属于明确的一类致癌物,有着明确的致癌风险。
这些加工肉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胺等致癌物,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等疾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