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在的年轻人最爱去两个地方,一个是景德镇,一个是大理。选择去景德镇的,过些年就会变成陶瓷手艺人,开一个工作室,从景漂变成景德镇人,在那里扎根。而选择去大理的人,会开一家民宿,过些时候干不下去了,再选择另一个城市,成为咖啡店主理人。
扎根于景德镇多年的陶瓷作家涂睿明分析,去大理是开销,来景德镇才是积攒。多年前,他从海关的文艺青年辞职,现在变成了一位景德镇的手艺人与作家,他的书为我打开了景德镇的一道门。
2025年开明论坛主题:天工开物—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
继续为我打开景德镇第二道认知大门的是开明论坛。民进中央2025年的开明论坛选择在景德镇召开,主题是:“天工开物: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一天听下来,受益匪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周玉院士说现在陶瓷可以用在子弹与防弹衣上,引来一阵喧哗声,他还讲了瓷器在航天业的运用,都是高精尖的层面。
东南大学方李莉教授提出了一个景德镇模式的构想,景德镇外来艺术家群体与本土工匠群体共同撬动了景德镇的遗产资源,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内生驱动力,这股力量与国家战略、全球化以及科学革命形成合力,推动了景德镇模式的新生。
一个新的景德镇,成为中国三线城市中最热门的地方。
过去的景德镇是乡村分散式经营模式,如今在艺术家工作室的带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不仅仅是实物,还有文化符号与意义,交易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线上线下多平台,创意市集与展会并行。
开明论坛举办期间,会议所在地陶溪川晚上就有创意市集,产品琳琅满目,摊主一个比一个年轻,有来自黑龙江的,也有来自四川的,还有来自海外的夫妻档。有温度的手作,个性而有创意。
位于景德镇陶溪川历史文化街区的国贸饭店
清华大学张杰教授,为与会嘉宾介绍陶溪川历史街区的设计风格。多年前,他带着团队把景德镇标志性的陶瓷工业遗产(宇宙瓷厂)改造成文化创意综合体。走在街上,高耸的烟囱有引人向上的力量,而密密麻麻的红砖则沿袭了历史的温存,弯腰便及手可触的无边水池,不同特色的瓷器馆,咖啡店、酒吧,让每一位带着寻找中国元素念头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复活了。
十多年前我来过景德镇,抱着寻找上好茶器去泡绝顶好茶的想法,但在景德镇行走一周,甚是失望,做茶器的人寥寥无几,大家热衷“高仿”。现在随便深入一家店,都摆放着茶台,茶香飘散在空间中。审美就在日常中,文化审美恰好也是这次开明论坛的一大主题,景德镇的美物,随处可见。除了茶器,花器,食器,哪怕是一件小小的生活摆件,都令人赏心悦目。
景德镇有许多打卡地,御窑博物馆任何角度拍摄都是美景。但构成美景的元素却平淡无奇,被淘汰了的砖瓦,随意的水池,加上一点点绿植。一位民进的同仁感慨道:“大部分的地方景点搞得太复杂了,造了很多景观,却不问观众需要什么!”红砖建筑一度是我们的民族记忆,现在确实在乡村都难见到,我回老家看到的场景是,农民新居十有八九都有罗马柱,外墙都贴满了光鲜亮丽的瓷砖。有了新家,却失了传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在景德镇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导游介绍馆里有未上色的半成品鸡缸杯,而存世的成品鸡缸杯前些年拍了几个亿,说这个杯子养活了景德镇,仿制品有段时间卖疯了。我就问她,你知道买下鸡缸杯的那人用它来喝什么茶?她摇头。我说恰好我晓得,刘益谦用来品百年普洱茶。只是可惜他身边连个才子都没有,没把那个场景用文字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少了很多八卦啊。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 朱永新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在开明论坛上说,“陶瓷是古代科技智慧与文化审美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是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辩证关系的生动写照。”在论坛期间,朱永新带领嘉宾欣赏了景德镇非遗传承人带来的拉坯技术、瓷上书法以及瓷上绘画,一同品饮了历史名茶浮梁茶。
景德镇的浮梁茶在唐代就很有名,白居易一句“商人重义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千古流传,浮梁在唐代既产茶,也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器在唐代也专门在景德镇所属的洪州出现,《新唐书·韦坚传》里有提到“力士饮器、茗铛、釜”,力士铛是酒器,茗铛、与釜都是茶器。景德镇瓷器,到了明代,因为喝茶方式的改变,大家崇尚白瓷,于是深受文士阶层喜爱,这才取代宋代黑色的建盏,成为饮茶主流。后来跟随茶叶在全球流通,与丝绸一道成为影响世界的华夏三大贸易物质。
茶台上用一个巨大的盖碗,冷泡浮梁茶,口感受到参会者喜欢
在开明论坛特设的茶台前,我还惊喜地与一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重逢,十多年她送我一本茶笺,这次她送了我一本食笺。景德镇的朋友却开玩笑道,不管是作家,还是会员,到最后,你们还不是都落到我的碗里来?茶器食器我都在行啊。
与会嘉宾参观景德镇非遗项目
茶、瓷、丝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最卓越的三大贡献,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影响了世界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世界人民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品质。而现在,这种生活方式,又在华夏大地复燃。
茶、瓷、丝的故事,就是一抔土(陶瓷),一只虫子(丝绸)以及一片叶子(茶)在世界旅行的故事,由此形成海上瓷器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茶马古道,家国就在其中,世界也由此开始认知中国。而文化的传承,皆在你我之间。如何把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形成新型文化力量,需要各自担当。
周重林
作家,学者。云南文史馆特约研究员。著有《茶叶战争》《和苏东坡吃茶》等30多部茶学著作。早年为文化记者,后从事茶马古道研究,近年投身传统茶文化写作与传播,办自媒体,开书店,做读书会。自称“重写茶文化”,媒体评为“茶文化研究的领军者”,行业协会聘为“茶文化传播大使”。
下一篇:同江成为自驾游客的“宝藏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