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有一个关于“女性抑郁” 的强烈感受。
即,抑郁不是我们的问题。
现实才是我们的问题,而抑郁是我们的解决方法。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在心理行业的工作经历中,我发现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大多数都是女性。且女性抑郁症患者比例很高。
其中,不乏出身富裕,从小在物质丰裕中长大,名校毕业,工作出色,伴侣也亮眼的来访。
可是,她们都殊途同归地走向了正午之魔。
为什么女性抑郁高发
咨询室里,这些女性都呈现出类似的症状——
她们的表面社会功能完好,但持续感到空虚麻木,并过度发展的观察性自我(时刻评判自己是否够好)。
她们失去活力,感到自己活在罩子里,外面的世界很不真实。
她们会私下里莫名其妙哭泣,甚至丧失基本的生活能力。
她们也会不停责怪自己:“为什么我这么脆弱?我明明够优秀,得到够多了。”
她们感到一种刻骨的痛苦,又严厉呵斥这份痛苦。
在这里,我想提供一个心理学中,女性主义疗法的理念,给女性们一个理解自己的角度。
女性主义疗法认为,大多数痛苦的根源是被个体内化了的压迫。由此一来,加害者的声音就被误认为自己的声音。
女性主义咨询师不会追究“到底是女性身上的哪些特质导致抑郁症的高发”。
而会探究当下社会中,女性生活里的什么情况,导致抑郁症成为个人应对更大问题的普遍反应?
这个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
女性常被一种不对劲的感觉缠绕。那感觉令你困惑不安、矛盾重重。很长时间里,我也被这种感觉折磨。
后来,我想明白了,是我们搞混了“初始感觉” 与“次生感觉”。
抑郁,是觉醒的信号
初始感觉与次生感觉,区别在于——
初始感觉,是本我的意识。
而次生感觉,是外人的审判与眼光,内化成你的声音。
想想生活中那些撕裂时刻。
一方面,我们更加追求除了“妈妈、妻子、女儿” 之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坐标。
我们也接触到更多女性主义,像混沌人生第一次睁开双眼。
但另一方面,根深蒂固的规训,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侵入了基因。又在我们出生后,长达几十年里,用浪漫爱的骗局,洗刷着我们的神经。
我们为容貌焦虑,精心雕刻着自己的一颦一笑。
我们并非完人,却要共赴完美的战场。
我们像牛马一样勤劳,又像绵羊一般温顺。
我们要成功、优秀,又要成为讨人喜欢、懂事听话的乖女孩。
女性脑中的某种声音,是别人的意志、行为、想法,由外界一砖一瓦建构而成的噪声,并不属于你。
那种弥漫性的"哪儿都不对劲",正是结构性暴力在大脑里的显影。
我们不停让渡自己的感觉给别人,不管发生什么事,总是习惯不信任自己的感受,甚至篡改自己的感受。
似乎只有把自己不断地客体化,才能汲取一些被爱的可能,才可以被人群所接纳。
但内心最底的那口井里,我们还残留着初始的感觉,还有自我的存在,才会那么痛苦、挣扎。
为什么女性抑郁症高发?
因为,在压抑的土壤里,抑郁是应对它的唯一方法。
也因为,抑郁是一种信号,是你的意识在告诉你,我不想这么活着。
抑郁有时可以是一把火,它用毁灭,逼迫你新生。
寻求专业帮助
是最勇敢的反抗
如果你或你身边的女性正经历这种情况,以下方法或许能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用情绪考古法,来区分“初始感觉”和“次生感觉”。
比如,当自我批评出现时(如"我太敏感了""我不该这么脆弱"),暂停下来,问自己:
“这个声音最初是谁的?”(母亲?社会规训?外界凝视?)
“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样想,我会怎么回应?”
这个方法,会帮助我们去识别内化的压迫性信念。当你定位到它的存在,就能削弱自我攻击。
第二,每天故意做一件“不够女性化”的事。
也许是如不化妆出门、也许拒绝微笑服务、又或者在公开表达一次不同的意见。
然后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记录:“世界因此崩塌了吗?”
这可能在开始时,会带来某种恐惧,但只要你愿意尝试,就能逐步瓦解"必须完美"的枷锁,多出重建自我的勇气。
最后,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有些枷锁,的确需要专业人士帮你撬开。
很多时候,你明知道问题出在哪,可就是拔不出陷在泥潭里的脚。这时候,找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聊,真的会不一样。
请你务必记住,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认输,而是你最勇敢的反抗。
就像给自己找了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一起对抗那些内化了的压迫。
你永远值得这样的支持和理解。
为你推荐
如果你也正深陷抑郁,不知如何爬出深渊,或是想看清自己的人生真相,摆脱迷茫与内耗,心理咨询或许是你需要的镜子。
在这里,那些说不出口的疲惫、家庭与自我的拉扯,都可以被温柔接住。通过专业的引导,你能更高效地梳理问题、打破思维惯性,找到更清晰的行动方向。
改变,从一次坦诚的对话开始⬇
BREAK AWAY
上一篇:成语怒发冲冠最早来自谁的故事
下一篇:和家长一起读书的场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