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化名)怎么也想不到,一场普通的感冒,几片家里常备的感冒药,竟然把自己送进了重症监护室(ICU),还差点要了命!年仅26岁的他,因为持续发烧、浑身酸痛,为了快点好,同时吃了好几种感冒药,还把剂量加大了。
结果几天后,他出现恶心、呕吐、眼睛发黄、浑身没劲,送到我们医院时,肝功能指标已经严重异常,被诊断为急性肝衰竭!万幸经过ICU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才转危为安。而导致这场灾难的‘元凶’,很可能就藏在你我家里都有的感冒药中!”
揭秘“元凶”——对乙酰氨基酚
“这个隐藏的‘肝脏杀手’,就是感冒药里最常见的成分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它是个好药,退烧、止痛效果明确,安全性在正确使用时也很高。我们常用的(泰诺、白加黑、感康、999感冒灵)等很多复方感冒药里都含有它,甚至一些中成药感冒药里也有添加。”
为什么“好药”会变“毒药”?关键在“量”和“混”
“问题就出在‘过量’和‘混用’上!
肝脏的解毒能力有限
我们的肝脏就像一个‘解毒工厂’,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靠它来代谢清除。但这个工厂的‘工人’(酶)数量是有限的。
超负荷工作导致‘中毒’
如果一次吃太多(超过说明书的最大剂量),或者短时间内重复吃含有相同成分的不同感冒药,肝脏的‘解毒工人’就会严重超负荷。这时,对乙酰氨基酚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就会大量堆积,直接‘毒死’肝细胞,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的就会像小徐一样发展成肝衰竭!
酒精是‘帮凶’
吃药期间喝酒,酒精会大大加重肝脏负担,更容易诱发肝损伤。
特殊人群更脆弱
本身有肝病、长期酗酒、营养不良的人,肝脏的‘解毒能力’本来就弱,更容易‘中招’。”
揪出身边的“用药雷区”
“很多人像小徐一样,不知不觉就踩了雷:
雷区一: ‘好得快’就多吃点?
超剂量服用! 觉得一片效果不好,自己加量,一次吃两片甚至更多。这是最危险的行为!
雷区二: ‘双管齐下’好得快?
重复用药! 同时吃几种感冒药(比如吃了白加黑,又吃泰诺,再喝包999感冒灵),却没注意看成分表,导致对乙酰氨基酚总量严重超标。
雷区三: 中西结合更保险?
不看成分混着吃! 认为中成药‘安全’,和西药感冒药一起吃,殊不知很多中成药感冒药(如维C银翘片、感冒灵颗粒等)也添加了西药成分(包括对乙酰氨基酚)。
雷区四: 凭感觉吃,不看说明书!
吃药全凭经验或道听途说,不看药品说明书上的成分、剂量、禁忌和注意事项。”
药师教你安全用感冒药——牢记“三查三不”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请大家牢记这份安全用药口诀:
查成分 (关键!):
吃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找到‘成分’或‘主要成分’一栏,看清楚是否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或扑热息痛)。
查剂量 (严格!):
看清楚说明书上标注的每次吃多少(几片/粒/袋)、每天最多吃几次、一天总量不能超过多少毫克(具体看药品说明)。绝对不要自行加量!
查种类 (谨慎!):
不要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相同成分(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或止痛药。 选择一种就够了!
不喝酒:
服用任何药物期间,特别是感冒药、止痛药,严格避免饮酒。
不凭经验:
每次吃药都要看说明书,特别是换新药时。不要觉得‘上次这么吃没事’。
不轻视症状:
吃药后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厌食、皮肤/眼睛发黄、尿液颜色变深(浓茶色)、极度乏力等,立即停药并马上就医! 这可能是肝损伤的信号。”
审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副主任药师 苏健芬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 主管药师 张福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