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晚间,三大航相继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虽然三大航均未能在本报告期内实现盈利,但业绩分化较为明显:国航、东航同比大幅减亏,净亏损同比分别收窄至17亿—22亿元、12亿—16亿元;南航因国际航线恢复缓慢、区位存在劣势等原因逆势同比增亏1.1亿—5.28亿元。尽管国内客运市场稳健复苏,但票价下行、高铁分流等因素持续拖累航司收益。在暑运这个关键阶段,三大航扭亏仍面临收益管理与运力调配的双重挑战。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上半年,三大航预计归母扣非净利润均实现收窄。国航和东航在公告中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国内民航客运市场呈现稳健发展态势,上半年经营效益稳步改善,同比实现大幅减亏。以一季度为例,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在2025年一季度理事单位信息沟通会上的通报,今年一季度旅客运输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国际及地区航线大幅增长,国际航线客运规模首次超过2019年。
然而,客运指标的上涨背后,三大航在减亏之路上也在进行“折返跑”,尚未能实现全年盈利。
对于亏损的原因,三大航提到的原因包括市场竞争激烈、客源结构下沉、高铁网络冲击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等。
2024年行业竞争加剧、机票价格“内卷”让三大航在客运上所获的收益进一步缩水。三大航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每客公里收益同比下降12%左右。
2025年上半年,机票价格同比仍出现下降。航班管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民航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达740元(含税票价),同比下降6.9%,相比2019年下降7.8%。从月趋势上观察,除1月外,2025年上半年各月均价皆要低于2019年及2024年同期水平。
在高铁与民航的竞争方面,中国航协通报提到,随着民航和高铁的票价水平在拉近,服务水平在接近,旅客结构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一方面,民航高端旅客向高铁流动。随着高铁不断提速,高铁在“门到门”的总通勤时间和正常性上具有较强吸引力,不少商务旅客、高端旅客被高铁“分流”。
不过,另一方面,得益于民航出现大量“打折票”,高铁普通旅客也在向民航流动。2024年民航旅客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高铁,总体客座率持续高位,两舱客座率显著下滑,增量主要来自普通旅客。
据披露,南航以往在三大航中多次以最少的净亏损领跑。但今年上半年,南航却出现了增亏情况。同样,今年一季度,南航净亏损7.47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南航在业绩预告中表示,受旅客结构变化、高铁冲击、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供应链不畅以及汇率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经营压力依然巨大。不仅如此,相比于航空货运板块拆分上市的国航和东航,南航还有南航物流的收益贡献,却依然出现增亏。
图源网络
民航业内人士李瀚明分析,由于南航整体规模是三大航中最大的,但其受制于地理位置,国际航线的恢复比较缓慢,大量运力转投国内,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航线收益不够,但国内竞争激烈收益也出现下降,这是影响南航业绩的重要原因。
同时,南航的区位劣势对其航线收益也有一定影响。
从国内商务航线的布局来看,作为广州主基地航司及大兴机场的核心承运人,南航在最赚钱的京沪航线份额上稍显劣势,没有北京首都—上海虹桥的航班时刻。
虽然在北京大兴—广州白云航线上,南航有绝对优势,但竞争在所难免。一方面,北京大兴—广州白云航线上,除南航外,不乏优质商务快线,东航份额占比25.25%,厦航占比9.09%,此外还有首都航空、九元航空和国航。另一方面,相比于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距离北京市中心的距离更远。因此,很多商务旅客出于距离考虑,会选择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的国航、海航和深航。
李瀚明举例指出,国航和东航有不少京港或沪港航线,由于广州临近中国香港,往来并不需要飞机,南航在内地往返中国香港的航线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也无法从北京、上海至中国香港的航线上获得更为显著收益。
不过,今年以来,南航也在持续发力商旅市场和国际航线,弥补区位劣势。例如,今年1月,北京大兴—广州白云国内航空快线推出跨航司旅客自愿签转权益;7月,南航又在北京大兴—广州白云往返航线上推出“一刻登机”服务。
来源:北京商报、澎湃新闻
(编辑: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