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敦煌女儿樊锦诗,捐千万给北大!守护60年,她的爱情和敦煌一样美
创始人
2025-07-16 19:06:56
0

前天是5·4青年节,同时也是北京大学迎来125周年华诞的重要日子。

在庆典的盛大场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走上台前,郑重宣布将她多年积累的奖金和部分个人储蓄,合计一千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敦煌学的研究事业。

在捐赠仪式上,她深情地说:“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必须把所获得的奖金投入到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去。”

显然,她与敦煌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这位老人名叫樊锦诗,曾担任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素有“敦煌女儿”之称。

她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敦煌工作了整整半个世纪,使得敦煌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事实上,我们和未来的世代能见到今天的敦煌风采,都要感谢她的无私奉献。

01

命运弄人,情牵敦煌难舍难分

1962年,正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学习的樊锦诗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

凭着对历史的热爱和强烈的好奇心,她一抵达敦煌便走遍了一个又一个洞窟,内心被那庄严神秘的艺术震撼得无以复加。

然而,更令她震惊的是那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

当时的宿舍仅是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土房,每天只能吃上两顿简单的饭菜。

无自来水,无电力,更别提任何现代卫生设施。

有一次深夜,她起身上厕所,刚推门便看到两只绿油油的大眼睛正盯着她。

吓得她心跳加速,急忙关门躲回房间,紧张地盯着天花板等天亮。第二天早晨,她才敢小心翼翼地走出门去。

后来才知道,那根本不是狼,而是一头驴。

樊锦诗的父亲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工程师,家境优越,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她从小生活优渥,哪曾经历过如此艰苦的环境?

几个月下来,因水土不服和营养不良,她不得不提前结束实习。

当时心中暗想:“我绝不想再回来!”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出乎意料。

毕业分配时,敦煌研究院直接来到北京大学,要求分配4名实习生到敦煌工作,樊锦诗也在其中。

父亲为女儿担忧,特地写了一封厚厚的信给学校领导,希望能调换工作。

樊锦诗却觉得这封信有些丢人,便截留未交。

不久后,她又一次背起行囊,踏上了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的旅程。

毕业一年后,调往武汉大学工作的彭金章专程前往大西北看望这位心爱的姑娘。

然而这次重逢,他惊讶地发现她变了模样:口音里夹杂着沙砾声,哪里还有那个灵动的上海姑娘的影子?

02

不称职的妻子与母亲的自白

1967年,樊锦诗与彭金章正式结为夫妻。

丈夫在武汉,而她依旧坚守敦煌。

这对新婚夫妇不得不开始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

初到敦煌时,北京大学的老师曾承诺,三年后会帮樊锦诗调回武汉大学,夫妻团聚。

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令这个愿望一次次推迟,搁置了数年。

这期间,他们的两个孩子都在荒凉的大西北出生。

樊锦诗工作繁忙,只能将孩子独自留在宿舍,用绳子系着防止走失。

每天她下班回家,听见孩子的哭声就放心:“今天孩子没事。”

若是听不到哭声,心里则如坐针毡,担心万分。

她多次努力申请调回武汉大学,但始终未获批准。

有趣的是,直到1986年领导终于同意她调回,她却迟疑了。

对敦煌的热爱早已深入骨髓,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她任性地对丈夫说:“反正我不走了!不如你来敦煌吧!”

于是,经历了19年的风沙飘零,这个分隔两地的家庭终于得以团聚。

彭金章先生随妻子来到大漠,扎根敦煌31年,从事佛教考古研究,为保护千年文化遗产做出了卓越贡献。

多年后,樊锦诗在一次节目中回忆这段往事,几度哽咽:“我先生和我同班同学,他留在武汉,而我在敦煌,分居了19年。

为了孩子,他不愿来敦煌,但最后他说,不是你走就是我走。于是他来了,把专业从商周考古转向佛教考古。

我们本想年老后一起四处旅行,可惜他没走多久就离开了。

我总觉得他还在我身边,有时走路会轻手轻脚,怕吵醒他睡觉。虽然知道他已经不在,但我仍感觉他一直支持着我,守护着我。”

03

年近古稀,耗时十年打造数字化敦煌

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她开创性地提出国际合作理念,借助先进技术对洞窟环境进行监控,以抵御沙漠侵蚀。

她亲自推动改善研究人员的住宿条件,奔走协调,促成家庭团聚,并为年轻学者争取海外深造机会。

渐渐地,这个位于荒凉戈壁的敦煌研究院,博士生人数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名列前茅。

最值得称道的是,她主导了数字敦煌的建设。

随着莫高窟的开放,每年有数十万游客蜂拥而至,狭窄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画承受极大压力。

既不能禁止参观,又要保护文物,成为难题。

为此,她夜夜难眠,深怕有一天梦醒时莫高窟已经不复存在。

2003年,研究院启动数字化工作。

樊锦诗开始琢磨能否将莫高窟数字化,让游客在洞外便能“游览”?

虽当时技术尚未成熟,但她无畏前行。

历经10年潜心探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终于建成,推出了《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电影《梦幻佛宫》。

结合仿真影像与实地参观,大大缩短了游客参观时间,减轻洞窟压力。

尽管如此,她坦言:“敦煌最终终将消失,不知道何时,但我希望它还能保存千年。”

为更好地保护莫高窟,她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构想——为每个洞窟、每幅壁画、每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通过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永葆青春”。

2016年4月,“数字敦煌”网站正式上线,游客无需亲赴敦煌,即可在线参观30个经典洞窟、4430平方米壁画。

网站提供全景漫游体验,点击洞窟,画面随鼠标移动自由切换。

每一尊佛像、每一条线条都清晰细腻,仿佛置身其境。

莫高窟终将消逝,但这些数字影像将永远传承,续写莫高窟的神秘传奇。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切由一位不太懂互联网的70多岁老人主导完成。

04

淡泊名利,只专注于敦煌事业

樊锦诗身上,带着老一辈学者特有的真诚与专注。

她对生活细节毫不讲究,却对学术怀有极深的执着。

对她而言,世上只有两件事:敦煌和其他。

2006年,第一卷考古报告的初稿完成,樊锦诗带着稿件去北京请年逾九旬的宿白先生审阅。

先生认为不合格,她便干脆推翻重写。

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历时六年,报告才最终出版。

2009年,她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她对此感到诧异:“我怎么就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

被评为“双百人物”,她谦逊地摇头说:“我哪有资格?”

她极少接受记者采访:“我的故事很简单,不要多写我,多写敦煌!”

数年前有人请她讲述人生经历,她开口第一句便是:“我还是先谈莫高窟和它的文化价值吧。”

……

几年前,已近80岁的樊锦诗卸下敦煌研究院院长职务,转任名誉院长和国务院参事。

但荒漠深处的洞窟依旧牵动她的心。

她不贪图名利,唯独牵挂着敦煌。

“要不是敦煌,谁会知道我是谁?那些荣誉不是我的,是敦煌的。等我化为尘土,历史还留在这里。”

25岁时,她独自一人踏上敦煌,

30多岁在文化大革命中守护文物,

40多岁敦煌通上了电,

60岁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76岁见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落成,

84岁将多年积蓄全部捐给敦煌……

做了这么多,樊锦诗仍说:“我很普通。”

这位坚韧又简单的老人,年轻时只身赴戈壁荒漠的故事,令人百听不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小学四年级上册《快乐寒假》作业... 小学四年级上册《快乐寒假》作业答案如果有上网去搜对不起,给我题目!!!你告诉我题目我就能做出来同学,...
《心居》冯茜茜明知顾昕是有妇之... 《心居》冯茜茜明知顾昕是有妇之夫,还藕断丝连,大家怎么看待这个行为?《心居》这部电视剧里面塑造了很多...
孩子16岁了,沉迷手机,不想学... 孩子16岁了,沉迷手机,不想学习,家长该怎么办?孩子16岁了,沉迷手机,不想学习,家长该怎么办?可以...
蹦极是什么? 蹦极是什么?初次蹦极的人,一般站在台边都会有一点害怕的感觉,当跳下时有一瞬间大脑都无意识的,当到了极...
登机牌别乱丢!这个4字母代码可... 出行高峰季,不少乘客习惯在落地后就将登机牌随手扔掉,然而专家提醒:千万别这么做!一张小小的登机牌可能...
淘宝买家如何升级钻石会员? 淘宝买家如何升级钻石会员?淘宝号用了两年多了,消费了也挺多钱的,但是一直是黄金会员,如何升级钻石?不...
有什么好玩又简单网游? 有什么好玩又简单网游?冒险岛,画面清新可爱,横版卷轴,简单易上手。复杂点,就是魔兽世界了。
什么是初一十五 什么是初一十五什么是初一十五  初一十五是一个月中的具体两天,初一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十五是农历每月...
最后一课是谁写的 最后一课是谁写的阿尔封斯·都德作者是阿尔封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
请给我女儿取名,她是今年农历2... 请给我女儿取名,她是今年农历2月16日晚上8点多出生的,姓何是晚上8点58分。请把名字的含义给我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