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6月和7月间,新四军的挺进纵队进行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胜利战斗。这场战斗被称作“郭村保卫战”,但为什么说它不可思议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敌军的力量远远超过了新四军,挺进纵队仅有4个营,而敌军则有13个团;其次,指挥体系复杂,来自中原局的刘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江北指挥部的陈毅意见分歧;再者,原本期待的黄克诚八路军第五纵队支援未能如期到达,导致没有外援;最后,敌军援兵正在悄悄集结,准备对新四军发起致命打击。若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挺进纵队在这种困境下几乎不可能获胜,但新四军却成功击败了敌军13个团,歼敌3个团,俘虏700余人,并缴获了超过600支枪械。那么,身处如此绝境的叶飞是如何逆袭成功的呢?
郭村战斗之所以被称为“保卫战”,是因为这片土地原本是从日伪军手中夺回来的。自抗战进入1939年后,顽军的摩擦愈发加剧。与此同时,新四军在江南积极响应延安的指示,向敌后挺进。陈毅和粟裕是最早推进的领导者,迅速把“江南指挥部”转变为“江北指挥部”。到了11月,延安指示新四军以部分部队坚守江南,主力部队则向江北发展。江南指挥部由叶飞和管文蔚领导的挺进纵队合并而成,成功巩固了扬中地区,为新四军主力部队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
然而,1940年3月,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带领1万余人围攻安徽来安县的半塔集新四军五支队。此时,五支队的主力部队刚刚东进,留守部队仅有不到3000人,其中包括大量新兵,武器装备也相对落后。尽管如此,在邓子恢、五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等人的指挥下,留守部队顽强坚持了7天,最终通过苏皖支队、挺进纵队和四支队7团的及时支援,成功以弱胜强。战后,叶飞由于表现出色,被邓子恢带到中原局,与刘书记见面。少奇同志提到项英在统一战线上的错误以及陈毅的果断决策。
在皖南,项英始终坚守“统一战线”的原则,拒绝越过既定的边界,导致他对敌后活动缺乏行动力,且无法主动发起反击,甚至不敢与顽军摩擦。延安多次催促新四军向东推进,但项英总是找借口不前进。与项英相对,陈毅积极推动东进,试图通过北渡长江来拓展根据地。由于新四军当时无法主动进攻韩德勤,陈毅认为如果韩德勤主动出击,他们可以进行自卫,这样既能取得政治同情,又能等待八路军第五纵队的支援。
在这一形势下,刘书记决定将郭村孤军坚守,等待援兵来支援,并交给叶飞负责。然而,郭村这个地方本身就被多方势力包围,日伪军位于西边,是最强的敌人;北方是韩德勤的5万大军;东边则有“地头蛇”李明扬和李长江的2万人,南边还有江苏省税警团的5000人。叶飞到达郭村后,深感陈毅的战略眼光。他认为陈毅的方针“击敌、联李、孤韩”非常高明,“击敌”是打击日伪军,“联李”是联合李明扬、李长江,利用他们的地理优势,“孤韩”则是孤立韩德勤,最终兵不血刃占据苏中地区。叶飞钦佩陈毅,这一方针与延安的指示不谋而合,尤其是“联李”阶段至关重要,而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协调“二李”之间的关系。
然而,“二李”并非铁板一块,李明扬虽然稳重且与新四军关系良好,但李长江却为人急功近利,常常看韩德勤的眼色行事。最终,李长江主动进攻郭村,并提前向叶飞发出最后通牒。李长江的部队自信满满,甚至称“新四军才2000人,我只需大叫三声就能把他们吓垮”。面对敌人的挑衅,叶飞立即向中原局和江南指挥部报告,请示应对方案。
在此背景下,刘书记坚决支持叶飞的自卫反击,并策划让新四军争取更多时间,等待八路军的援助。陈毅则提供了详细的战术建议:避免与“二李”发生直接冲突,拖延战斗,等待粟裕和陈毅的主力部队支援。然而,李长江的攻击迫在眉睫。叶飞决定派人进行谈判,但谈判代表陈同生却被李长江扣押,局势进一步恶化。
就在6月27日深夜,叶飞被紧急叫醒,得知一个白衣女子携带重要情报前来。原来这名女子是泰州地下组织的成员李欣,她从泰州奔走至郭村,带来了李长江13个团即将发起进攻的情报。通过李欣的“鸡毛信”,叶飞得到了宝贵的预警,避免了敌人的突然袭击。
虽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叶飞依然保持冷静。陈毅和粟裕的援军被敌军牵制,八路军的黄克诚部队也未能及时到达。但幸运的是,关键时刻,陶勇带领的支援部队及时赶到,再加上李长江的部下陈玉生在挺进纵队的接应下成功起义,叶飞最终实现了大逆转。
这场战斗的胜利,是新四军的一次重大胜利,也为后来的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以城市命名的路名的故事?
下一篇:你怎么看待爱情里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