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老舍创作的小说《断魂枪》中主人公沙子龙的自创绝技,有六十四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老舍以其生于忧患、死于忧患的个性气质,及其顽强的承担命运的精神,通过沙子龙这样一个艺术形象,来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的社会风貌。传,还是不传?《断魂枪》里的沙子龙毅然选择了后者,那个枪炮隆隆的时代,火车、坚船、利炮、工业化生产......传统的记忆终于被历史碾碎,国人不需要再走镖,不需要再武艺,当沙子龙的镖局改成了客栈,他清晰地知道过往谋生的技艺是时候摒弃了,于是他不传,不传绝学,不传后人,只是在苍月下摸一把滑亮的枪。顺流而行,可至千里,沙子龙适时地改变了自己,虽舍了“神枪沙子龙”的美名,却安安分分地经营客栈,日子过得安稳。倘若逆流而上,死守镖局,必将惨淡经营,无处立命。识时务,成俊杰。这个智慧古人早就阐明,生存智慧,不可不循。
1947年,老舍将30年代所写的短篇小说《五虎断魂枪》改编为英文话剧《五虎断魂枪》198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发现这部话剧的英文手稿,1990年由英文译为中文,发表在《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
话剧《五虎断魂枪》描写一位拳师身怀绝技,密不传人,但终不敌洋枪洋炮的故事,对如何继承文化传统进行了警示。
上一篇:春节手抄报
下一篇:关于(水果篮子)的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