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教您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当自己的“调养师”。
热播网剧《长安的荔枝》中有个耐人寻味的场景:来自长安的主角在盛夏抵达岭南,酷热难耐的他大啖新鲜瓜果解暑;有趣的是,当地官员却效仿起京城风尚,喝起了热气腾腾的羊汤。这个情节并非杜撰,而是对古人食俗的还原。据考,早自唐代便已有“入伏喝羊汤”的风俗,更有“伏羊一碗汤,不劳神仙开药方”的谚语代代相传。
那么,暑气蒸腾的三伏天,为何偏偏要喝这暖身的羊汤?又该选择哪种羊汤更合适呢?
三伏里虚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热的时节。高温之下,人体大量出汗,不仅消耗津液,也易损耗阳气,令人倍感疲惫。同时,为了散热,人体气血会更多地趋向体表,导致内部脏腑,尤其是脾胃,相对“空虚”。因此,许多人会出现“越热越没胃口”的情况。对于本就体弱、脾胃功能欠佳的人来说,三伏天里可谓“度日如年”,吃不下、睡不香。
此时,一碗入伏羊汤,便成为“苦夏”之人的滋补良方。夏季饮用的羊汤讲究补而不腻:选用温养气血的羊肉,精心熬制清汤,撇去浮油,再加入适宜的养生食材,既能补助脾胃,又能补充津液。
御暑VS散寒
入伏时节的羊汤,与寒冬腊月里的羊汤,其配伍与用意颇有不同:严寒下的羊汤以御寒为主,多加入黄芪、当归等各种温补药材。而入伏羊汤的配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御暑”为主,会加入甘蔗、马蹄等甘寒多汁的食材,以中和羊肉的温燥,一碗喝下解渴生津。
另一类则走“火辣路线”,加入辛温开胃的生姜和花椒,其用意在于借助三伏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与辛温食材里应外合,驱散深伏于体内的寒湿邪气。这类羊汤尤其适合那些平素畏寒怕冷、大便溏薄不成形、稍食生冷即腹泻、舌苔白厚腻滑的人群,有助于化开体内的“陈年寒冰”。
然而,对于平素阴血不足、容易口干舌燥、爱上火(如常有口腔溃疡、便秘等) 体质偏热的人来说,“入伏羊汤”尤其是辛温散寒型的羊汤就不太适宜了。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