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岁的张师傅是位出租车司机,近半年来常被半夜小腿抽筋惊醒,起初以为是开车久坐劳累,随手补了钙片也没好转。抽筋越来越频繁,有时开车等红灯时都会突然小腿剧痛,得下车揉半天才能缓解,甚至出现走路时左腿发麻、使不上劲,休息几分钟又能好转—— 他以为是 “老寒腿”,直到某天凌晨抽筋疼得无法站立,小腿皮肤还变得苍白发凉,才被家人紧急送医。
急诊医生检查发现,张师傅下肢动脉搏动微弱,进一步血管超声显示:左侧股动脉因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达 70%,诊断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您这抽筋不是缺钙,是血管堵了!” 医生解释,动脉硬化让下肢肌肉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才引发痉挛,而 “行走痛、休息缓解” 的典型症状,正是血管堵塞的 “间歇性跛行”。
01
为什么会半夜抽筋?
1.电解质失衡
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会异常兴奋而抽搐;镁缺乏则会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过度兴奋,常见于长期饮食不均衡、老年人或孕期女性。研究显示,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钙流失加快,夜间抽筋发生率比男性高 3 倍。
2.下肢血液循环不畅
久坐、久站或睡姿压迫(如长时间蜷缩双腿)会导致小腿肌肉血流受阻,乳酸堆积。夜间肌肉放松时,缺氧和代谢产物刺激就可能引发抽筋,常见于肥胖者、静脉曲张患者或孕期子宫压迫血管的女性。
3.肌肉疲劳与过度使用
白天高强度运动(如长跑、爬山)或重复性动作(如久走)会使肌肉纤维轻微损伤,夜间修复时易出现痉挛。建筑工人、运动员等人群半夜抽筋概率更高,因肌肉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4.寒冷刺激
腿部受凉时,肌肉会通过收缩来产热,若寒冷持续,肌肉可能因过度收缩而痉挛。冬季睡眠时被子过薄、空调温度过低,或用凉水冲脚后,都可能诱发半夜抽筋。
02
经常抽筋可能是
哪些病的求救信号?
如果小腿频繁抽筋,除了孕期、老年期缺钙等常见因素,还可能是这些疾病发出的 “预警信号”,需提高警惕: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当下肢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出现狭窄、闭塞时,血流无法正常供应下肢肌肉,会导致下肢发凉、麻木,并出现 “间歇性跛行”(行走时疼痛,休息后缓解)。这种缺血状态会刺激肌肉异常收缩,引发抽筋。尤其是“三高” 人群,血管更易发生粥样硬化,需格外注意。
2.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会压迫支配下肢的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水肿,进而使小腿肌肉的神经控制功能紊乱。这类患者除了小腿抽筋,常伴随下肢无力、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且抽筋多在久坐、久站后加重。
3. 肾功能受损
肾脏是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当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钙、磷等电解质的代谢调节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血钙水平降低(如慢性肾病晚期),而血钙不足会直接影响肌肉的正常收缩功能,引发反复抽筋。
4. 甲状旁腺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会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引起血钙水平持续低下。钙是肌肉收缩的关键调节因子,血钙缺乏会使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出现频繁抽筋。
5.其他需警惕的神经系统或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高热惊厥、癫痫发作、帕金森病等,可能因神经异常放电引发肌肉痉挛;
肌肉疾病:神经性肌强直、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会因肌肉本身的电生理异常导致持续性收缩或抽筋。
03
如何改善腿抽筋
1.立即缓解方法
当抽筋发作时,立即用手扳起脚趾向身体方向牵拉,同时伸直膝关节,保持 10-15 秒后放松,重复 2-3 次;也可用温热毛巾或暖水袋敷在抽筋部位,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切勿用力揉搓抽筋肌肉,以免加重损伤。
2.日常预防措施
建议每日保证300ml牛奶的摄入,多吃香蕉、深色蔬菜。
避免久坐久站,每隔 1 小时活动下肢;睡前用 40℃左右温水泡脚 10 分钟,加速下肢血流;睡眠时避免腿部受凉,可穿宽松长裤或使用护膝,尤其冬季需注意脚部保暖。
运动前充分热身,结束后按摩小腿肌肉,避免肌肉疲劳堆积。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
上一篇:70岁以后血压高点没关系?出现3种情况,或可适度放宽血压标准
下一篇:陆惠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