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并非洪水猛兽,它是身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反应,但长期潜伏的慢性炎症,却可能悄悄侵蚀健康,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 “隐形推手”。很多炎症往往是吃出来的,想要“抗炎”,可以从饮食入手,把“炎症”吃回去!
01
“抗炎”食物清单请收好!
炎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但慢性炎症可能增加多种疾病风险,如心脏病、糖尿病和关节炎。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具有天然抗炎作用的食物,以下几类经研究证实具有一定抗炎效果:
深海鱼类:三文鱼、沙丁鱼、鲭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EPA和DHA),能抑制促炎因子的产生。美国心脏协会(AHA)建议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以降低炎症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浆果类:蓝莓、草莓、黑莓等富含花青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表明,常吃浆果可降低C-反应蛋白(CRP,炎症标志物)水平。
姜黄和生姜:姜黄中的姜黄素是强力抗炎成分,能抑制NF-κB(促炎通路)。搭配黑胡椒可提高吸收率。生姜则含有姜辣素,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肌肉炎症。
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橄榄多酚,能减少炎症因子。地中海饮食研究证实,橄榄油可降低慢性炎症风险。
全谷物与豆类:燕麦、糙米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减少肠道炎症;黑豆、鹰嘴豆含植物甾醇和抗氧化剂,对慢性炎症有一定缓解作用。
绿叶蔬菜:菠菜、西兰花、羽衣甘蓝等绿叶菜富含维生素 C、类胡萝卜素及多酚,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
坚果和种子:核桃、亚麻籽、奇亚籽含有植物性Omega-3和抗氧化剂,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
绿茶:绿茶中的EGCG(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茶多酚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动脉硬化等多种作用。
02
这些促炎食物要少吃!
高反式脂肪食物: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植脂末、酥皮点心等,含大量反式脂肪酸,会使体内炎症标志物(如 C 反应蛋白)升高,破坏血管内皮健康,增加慢性炎症风险。
精制糖与高糖食品:甜饮料、蛋糕、糖果等富含精制糖,过量摄入会引发血糖骤升,刺激体内产生促炎因子,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加重全身低度炎症。
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火腿等含亚硝酸盐、防腐剂及高温加工产生的杂环胺,这些成分可诱发肠道炎症,长期大量食用与结肠炎、心血管炎症等相关。
过量饱和脂肪:肥肉、黄油、部分红肉中的饱和脂肪,过量摄入可能促进炎症介质释放,尤其当替代不饱和脂肪作为主要脂肪来源时,影响更明显。
高盐食品:腌制食品、酱菜、加工零食等含盐量高,过量钠摄入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还可能加重关节、肾脏等部位的炎症反应。
需要注意,食物的促炎作用与摄入量、频率及个体代谢相关。偶尔食用不必过度焦虑,但长期饮食结构中这类食物占比过高,可能增加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炎症相关疾病的风险,建议减少摄入,搭配天然抗炎食物平衡饮食。
03
这些日常习惯也会诱发炎症
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诱发或加重体内炎症,需格外注意:
睡眠不足或紊乱:长期熬夜、睡眠时长少于 6 小时,会打乱免疫系统节律,导致促炎因子水平升高,降低身体抗炎能力。尤其熬夜后补觉难以完全修复,长期可能诱发慢性炎症。
久坐不动: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肌肉代谢产物堆积,刺激局部炎症反应。研究显示,久坐者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规律运动人群,且与肥胖、心血管炎症风险正相关。
长期压力过大:持续的精神紧张会促使身体分泌皮质醇,短期可抗炎,但长期过量会抑制免疫功能,让炎症 “趁虚而入”。压力还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间接加重全身炎症状态。
吸烟与过量饮酒:香烟中的焦油、尼古丁会损伤呼吸道黏膜,诱发局部炎症,还会波及血管内皮;过量饮酒会破坏肠道屏障,导致肠道细菌及其代谢物进入血液,引发全身低度炎症。
饮食不规律与暴饮暴食:饥饱不定或一次性摄入大量高脂高糖食物,会加重肠道消化负担,扰乱肠道菌群,诱发肠道炎症,进而影响全身免疫平衡。
忽视卫生细节:饭前便后不洗手、共用牙刷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引发慢性胃炎。外出就餐建议使用公筷,定期更换毛巾,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这些习惯的影响往往是累积性的。调整为规律作息、每天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学会疏解压力、戒烟限酒、注意卫生,能有效减少炎症诱因,为身体筑起 “抗炎防线”。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