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二十八日,随着年末将近,远在陕西西安的秦王朱谊澏突然向朝廷上奏,请求为自己的胞弟朱谊漶、庶弟朱谊(淄夕)以及四叔朱敬(金勉)封爵。根据当时最新版的《宗藩要例》管理条例,作为镇国中尉身份的秦宣王朱怀埢的后代,朱敬(金勉)应当被封为辅国中尉,而朱谊漶兄弟则只能获得最低级的奉国中尉封号。然而,秦王的请求违反了相关规定,这显然为礼部增添了不少工作负担。既然秦王自愿提出要求,那就不怪我们不提醒了。
当时礼部立即就此事作出回应,明确表示:根据万历十年修订的《宗藩条例》规定,只有亲王的继承人才能进行晋封,其他宗室成员不能随意提高封号。秦王的请求显然违背了这一条例,礼部基于传统严谨的态度坚决反对此举,指出此类申请应予以驳回。
然而,朱谊澏并未因此放弃。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再次向朝廷上奏,请求为朱谊漶兄弟晋封。令人惊讶的是,明神宗此次态度有所转变,完全忽视了礼部的反对意见,决定直接批准这一请求。同年十月,朱谊漶正式被册封为紫阳王。
然而,命运多舛,万历十四年(1586年),秦王朱谊澏在位仅六年便去世,朝廷为其追谥为“敬”。尽管他已婚五年,仍未能留下后嗣。由于这一悲剧,秦藩在40年后再次面临大宗绝嗣的情况。作为秦敬王的弟弟,朱谊漶理应成为新的秦王继承人,符合同样的继承条件。
万历十五年(1587年)四月,朱谊漶被正式晋封为秦王,且他的正妻韩氏也被晋封为秦王妃。在明代,外命妇的品阶分为多个等级,其中安人是最低级别的,但对于秦王妃来说,她的品阶远超常规的宗室妻子,一飞冲天。朱谊漶继位后,十分关注兄弟、子嗣的封爵问题,在位期间,他继续争取提升庶兄朱谊(淄夕)的封号,这一请求引起了朝廷强烈反应。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十二月初七,礼科给事中薛三才等人表示,朱谊(淄夕)已经获得镇国将军的封号,按例不应再加封,更何况这会破坏封爵的正常规则。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明神宗驳回朱谊漶的请求,并提醒其他王府不要再越界。
然而,明神宗却出乎意料地坚持认为,作为首藩的秦藩,理应享有更高的尊崇地位。因此,他同意了朱谊漶的请求,赐予朱谊(淄夕)郡王爵位,虽然不附带岁禄,并明确表示这是“不可为例”的特许。
尽管如此,薛三才并未就此罢休,反复上疏,强调严守法度,指出秦王的做法可能会引起其他宗室效仿,导致不良影响。他特别提到,秦藩历史上的许多加封案例都是违反例制的,强调法度不可破坏,藩王们必须遵守祖宗成法。
然而,面对薛三才的反对,明神宗坚持自己的决定,最终批准了朱谊(淄夕)的晋封,并强调今后不应再为此类请求开创先例。这一争议最终虽未平息,但也为朱谊漶家族的封号增加了更多复杂的背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谊漶继续为自己的庶子争取更高封号,尤其是对长子朱存枢的晋封表现出极大关注。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朱谊漶请求为年仅12岁的朱存枢封爵,但这一请求同样遭到礼部的强烈反对,认为此举违反了《宗藩条例》,而且可能激起其他宗王的争议。尽管如此,朱谊漶依然没有放弃,一再上疏,坚持为儿子争取更高的封号。
随着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到来,朱存枢终于得到了明神宗的批准,成为了郡王,而这一切得益于朱谊漶长期的努力和不断的争取。尽管礼部仍然反对,但在明神宗的坚决支持下,最终为朱存枢实现了封爵梦。
然而,朱谊漶的这一系列封爵请求并非没有后遗症。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吉王朱翊銮就援引秦、沈藩的加封案例,为自己儿子争取封爵,这一请求最终也得到了批准。这种“有样学样”的情况再次让朝廷陷入困扰。
朱谊漶一直致力于解决家庭内部的封爵问题,尤其是庶子们的晋升。天启二年(1622年),在他的持续努力下,朱存机等四位庶子成功获得了郡王爵位,尽管礼部依然拖延了这项事务的办理。
而秦藩的宗室事务也未曾真正安定,许多宗室成员因各种原因与朝廷产生冲突,甚至一些不法行为在朱谊漶的庇护下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例如,陕西巡抚吕兆熊曾多次上疏指控秦藩承奉张清的恶行,然而由于朱谊漶的庇护,张清依然逍遥法外。
朱谊漶的执政时期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宗室封号的争议。尽管在他去世后朝廷对其追谥为“肃”,这一谥号似乎与其实际行为并不相符,但他无疑是秦藩历史上最长寿的亲王,并且在位时间也是最长的。
朱谊漶的死并没有终止秦藩的争斗,反而在后期,他的家族与其他宗王府的封号争斗不断,尤其是在他为子孙争取爵位的过程中,宗室内部的纷争也逐渐升级,成为了朝廷难以避免的政治问题。
下一篇:最有名的鉴宝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