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的血糖是偏高,但为什么身体都没有感觉?”这是一位确诊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在复查时提出的疑问。
她控制饮食、按时吃药,虽然血糖偶有波动,但并未出现明显不适。
医生听完她的描述后轻轻点头,说了一句:“只要你没出现那三个症状,暂时就不用太担心。”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藏着对糖尿病管理最务实的一种判断方式,很多人把糖尿病想得过于极端,不是恐慌就是漠视,要么闻之色变,要么不当回事。
特别是有三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意味着糖尿病已经触及到了大脑的供血系统,那就不是“控制”那么简单,而是要全线警报了。
最直接的一种,是身体某一侧突然使不上劲,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累了,或者以为是压到了神经,其实不一定这么简单。
糖尿病对血管的破坏,并不是一点点累积,它常常是在某个临界点突然爆发。
血管长期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下,内壁变厚、弹性变差,当血流变得缓慢或者形成小血栓时, 大脑某一区域就可能瞬间供血中断,这时候就会表现为手脚不听使唤、提不上来。
特别是只影响身体的一边,这就很不寻常了,如果同时伴有眩晕或走路不稳,说明脑部控制运动的区域已经发生局部缺血。
再来看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异常——语言功能出现障碍,有些人说话时突然卡壳,说错词, 或者干脆嘴巴张不开,含糊不清,这种现象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
很多人会归咎于“没睡好”或“紧张”,但背后真实的可能性是大脑语言中枢缺血, 糖尿病会让小血管长期处于慢性损伤状态,一旦脑内的供血调节失灵,说话能力就会瞬间受影响。
不只是表达,还有理解能力也可能变得迟钝,很多人事后回想才发现,当时听别人说话感觉“像在放空”,但很快恢复了,就没管,其实这个瞬间,就是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还有一种表现,特别容易被当成“眼花”处理, 那就是突然的视力模糊,这类情况通常发生在血糖波动剧烈的时候,比如饭前饭后,或者运动后。
有些人是一只眼睛看不清,有些人是整个视野变得像被抹了一层雾一样,这些症状大多在几分钟内自行缓解,正因如此,很多人选择忽略,但这种短暂的视力变化,很可能与视网膜供血有关。
视网膜是极其依赖血液供应的组织,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最早的“动静”之一,恰恰就在这里,看东西模糊并不是眼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眼后面的血流在提醒——脑部供血可能正在失衡。
从表面看,这三种异常一个是肢体,一个是语言,一个是视觉,互不相干,但仔细一看,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源头——大脑。
糖尿病的伤害不止是高血糖本身,而在于它对全身血管系统,尤其是脑血管的长期破坏,一旦伤及神经系统,就是另一种级别的疾病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虽然血糖控制得还行, 却依然出现中风、偏瘫或失明的情况。那不是糖控制的问题,而是血管已经撑不住了。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的可怕在于并发症,比如肾衰、失明、足坏疽等, 这些固然严重,但都不是突发的过程,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这类前兆性的功能障碍。
肢体突然不协调、语言一时混乱、视觉瞬间紊乱,这类症状往往持续时间短、恢复快,更容易被当成“小毛病”带过,但在医生眼中,这类现象比血糖高低更值得重视。
血糖高了可以降,血管堵了可就麻烦了, 尤其是糖尿病人的血管恢复能力差,一旦堵上,基本就难再通了。
但很多人做错了一件事,那就是一旦看到血糖升高,就立刻把全部精力放在药物控制上,却忽视了症状观察和生活节律的调整。
有的人吃了药,血糖降下来了,可视力越来越差,腿脚越来越重;也有人血糖忽高忽低,但没有任何症状,照样能工作生活,精神状态还不错。
这不是药物起效与否的问题,而是身体的适应性在起作用。
一个没有这些异常症状的人, 身体对高血糖的容忍度可能还在合理范围内,这时更重要的是调整结构、规律作息,而不是急于用药压数值。
这三种异常既是底线,也是提醒,只要没踩线,就该把控制的重心放在节律和系统上,而不是一味降数值。
只盯数字容易走极端,盯住身体本身的表现,才是长期安全的保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高血糖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丛媛.应用食物升糖指数为糖尿患者做饮食指导,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25
下一篇:怎样才不怕下雨天的打雷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