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眼瞅着,三伏天这“热浪大军”就要浩浩荡荡地杀来了!
这一入伏,整个城市就像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闷热、潮湿、高温齐上阵。
大部分地区瞬间切换成桑拿模式,让人热得直冒汗,恨不得一头扎进冰箱里。
三伏天可是个难熬季,高温让不少朋友都贪凉,各种冷饮、冰食成了心头好。
可咱这身体啊,脾胃就像个小暖炉,喜欢温暖,讨厌寒冷。
要是夏天吃太多生冷的东西,脾胃功能就得罢工,整个人也会变得没精打采,“夏乏”的感觉会更明显。
这时候,有人就想通过喝茶来解解暑、提提神。
茶确实是好东西,但在三伏天,有些茶可不能随便喝。
要是喝错了,不仅没法解暑,还可能给身体添堵。
今天就来聊聊,三伏天里哪些茶要尽量少碰,别让一时的贪凉爽快,耽误了整季的安康。
《2》
冷泡的茶要少喝
三伏天一到,不少人总想着喝点凉的解暑,冷泡茶便成了心头好。
冷泡茶,顾名思义,就是用冰水,来泡茶喝。
有的是直接以冷水来冲泡茶叶,有的会往茶中添加冰块,还有的人选择用常温纯净水浸泡茶叶,随后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再饮用。
喝上一口,冰爽之感瞬间传遍全身,确实能带来片刻清凉。
可三伏天喝冷泡茶,其实藏着不少隐患。
冰冷的冷泡茶汤直接喝下去,内冷外热,会刺激人体的胃部。
尤其是脾胃不好的人,喝几次就可能闹肚子,实在得不偿失。
更关键的是,冷茶的解暑效果只是表面功夫。
它的低温会让体表毛孔受刺激收缩,阻碍汗液排出,热量闷在体内散不出去,看似嘴巴凉快了,身体却更觉发沉。
反观热茶,才是三伏天解暑的好选择。
用沸水冲泡后晾到适口温度喝下,温热的茶汤能慢慢舒展张开的毛孔,让汗水顺着皮肤畅快淌出来,把闷在身体里的热气带出去。
比起冷泡茶带来的短暂冰爽,温热的茶汤更能让人沉下心来。
它不像冷泡茶那样刺激,却能一点点驱散身体里的燥火,加快新陈代谢,把多余的热气和废弃物通过汗液排出去。
而且,茶汤里的茶氨酸、茶多酚、维生素等养分,可以给我们的身体,补充失去的电解质、水分,以及其他的所需物质。
喝上几杯,浑身都透着一股通透,从里到外都觉得清爽,这才是真正的解暑神器。
《3》
过浓的茶要少喝
三伏天暑气蒸腾,太阳一晒就昏昏沉沉,不少人总想着泡杯浓茶提神。
茶叶抓得多,泡得酽酽的,喝起来又苦又涩,觉得这样才能驱散困意。
可这浓茶的“提神”,其实是把双刃剑。
浓茶里的咖啡碱含量高,确实能暂时刺激神经兴奋,但这种兴奋是“透支式”的。
喝的时候精神一振,过不了多久就可能因神经过度紧张出现心慌、手抖,到了晚上还容易失眠,反倒让本就被暑气耗损的精力更难恢复。
更麻烦的是,三伏天人体脾胃本就敏感,浓茶的浓烈滋味会直接刺激胃。
喝多了可能会觉得胃胀、反酸,暑天里本就容易口干舌燥,反倒越喝越觉得身体发紧。
长期喝浓茶,还会悄悄改变味觉。
习惯了浓烈的苦涩、霸道的刺激后,再喝清鲜甘润的茶,就会觉得寡淡无味。
久而久之,不仅品不出茶叶本身的鲜香,还会错过茶汤里茶氨酸等有益成分。
这些物质能舒缓神经、带来清爽感,恰恰是三伏天最需要的。
其实三伏天喝茶,求的是“润”而非“烈”。
泡上一小撮茶叶,喝着清清爽爽,既能品出茶的本味,又能补充水分和养分,让身心在温和中得到滋养。
《4》
隔夜的茶要少喝
关于隔夜茶,不少人存在认知误区,普遍觉得只有隔了一个夜晚的茶才算隔夜茶。
其实,隔夜茶的界定并非如此狭隘,它指的是间隔较长时间未冲泡的茶。
无论是隔了一夜、一天,还是跨越了白天与黑夜,只要放置时间久,都可归为“隔夜茶”的范畴。
茶放置久了,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茶叶中的成分会逐渐氧化,原本丰富的内含物质也悄然改变,香气与滋味随之消散。
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演出,最佳观赏时机一旦错过,便难以重现当初的精彩。
间隔数小时后再冲泡,茶叶的香气变得沉闷乏味,汤感也不再鲜爽灵动。
更关键的是,三伏天湿热,茶汤放久了像给细菌搭了“温床”。
茶叶闷在盖碗里,承受着水汽与高温的双重“夹击”,变质速度大幅加快。
若敞开盖子,灰尘会趁机落入;若合上盖子,茶叶又会被闷出怪异的味道。
有些茶友生活节俭,一泡茶没喝完,便想留到下午甚至第二天接着喝。
这种想法虽能理解,但从茶叶本身的角度考虑,实在不建议这么做。
对于品质优良的好茶而言,隔夜后再饮用,无异于暴殄天物。
好茶的香气与滋味本就转瞬即逝,只有及时品味,才能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三伏天喝茶,本是为了解暑养身,不如随泡随喝,每次少泡点,喝到的都是茶汤最鲜爽的状态。
《5》
老辈人说“伏天过,秋意近”。
这四十来天的热,是一年里最稠的一段,稠得化不开,却也稠得扎实。
就像喝茶,哪能为了图凉快,就把茶泡在冰里、泡得发苦,或是放成隔夜的陈汤?
冷茶伤了脾胃,浓茶扰了心神,隔夜茶没了鲜灵,反倒辜负了这伏天的光景。
倒不如泡杯温乎乎的淡茶,茶叶少放些,茶汤清清爽爽。
喝下去,暖意慢慢散开,汗出得匀匀的,心里的燥气也跟着泄了。
这伏天的茶,喝的是份自在,不跟热较劲,不贪那点不该贪的凉,就着这热,喝得舒坦。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