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到了35岁以后,很容易就长胖了,尤其是那些长期久坐、经常熬夜的人,多半会变得又虚又胖。
范琳燕主任的这个患者何女士就是典型例子。她四十出头,整个人看起来"圆润",尤其腰腹、大腿特别松软,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顽固不降,跟我哭诉她"喝凉水都长肉"。
她试过节食、办过健身卡,甚至买过昂贵的代餐,结果却是减了又胖,反反复复,身体更虚、精神更差了。这种情况大概就是"虚胖"了。
虚胖与实胖截然不同:
肉松软不紧实: 捏起来像棉花,容易下垂,尤其腹部、大腿、手臂。
易疲劳气短: 爬几层楼就喘,平时总觉乏力没精神。
胃口差或易胀: 吃得不多,或吃一点就肚子胀。
怕冷或手脚凉: 比别人更怕冷,手脚不易暖和。
舌头胖有齿痕: 舌头颜色淡,两边常有牙齿压出的痕迹。
大便易稀溏: 大便常常不成形,粘马桶。
虚胖核心病根在脾气虚!
中医认为,脾是身体的"物流中心",负责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脾虚了,动力不足,食物和水液不能被好好利用、运输和排泄。
一方面,身体得不到足够营养,人就感觉虚、没劲;另一方面,水湿停滞体内,泛滥成"灾",就形成了松垮、水肿的"虚胖"状态。
范琳燕主任表示这时候应该学会用好一味药——黄芪
众所周知,黄芪是补气的良药,为什么脾虚湿多会用上它呢?
其实,脾虚的核心在于“脾气虚”,脾气不足,才会导致运化无力,从而生湿生痰。
黄芪性味甘温,入脾、肺经,尤其擅长补脾胃之气, 给疲惫的"脾发动机"注入能量,增强其运化能力,脾强健后,便能促进身体多余水分的代谢排出,改善水肿的情况。
6种低成本的黄芪减肥水
黄芪若能巧妙搭配其他药食同源之物,就能精准针对虚胖的不同侧面,效果倍增!
接下来,邀请中医减重专家范琳燕主任跟大家分享6种简单实用的黄芪"瘦身水",在家就能自己做,成本低:
1. 黄芪+山楂:消食降脂 "刮油水"
配方: 黄芪+ 山楂干(或鲜山楂去核切片)。
做法: 沸水冲泡,或养生壶煮15分钟,代茶饮。
山楂消食健胃、活血降脂,与黄芪搭配,补气助运的同时加速"油腻"代谢。
适用人群: 虚胖兼有消化不良,饭后易腹胀,血脂偏高,肉食较多者。
2. 黄芪+茯苓:健脾祛湿 "消肿水"
配方: 黄芪+ 茯苓(捣碎或切片效果更佳)。
做法: 养生壶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30分钟,取汁饮用。
茯苓是公认的"健脾祛湿第一要药",利水渗湿而不伤正气,与黄芪补气健脾结合,是祛除"废水"的黄金搭档。
适用人群: 虚胖水肿明显(尤其晨起眼睑肿、下午腿脚肿),大便稀溏,舌苔厚腻者。
3. 黄芪+荷叶:升清降浊 "轻身水"
配方: 黄芪+ 干荷叶(撕成小片)。
做法: 沸水冲泡,焖泡10分钟后饮用。可反复冲泡。
荷叶清香升散,能醒脾化湿、升发清阳,帮助黄芪将水湿浊气向下排出,让身体感觉轻盈。
适用人群: 虚胖感觉身体沉重、头面油腻、口中粘腻不清爽者。
4. 黄芪+陈皮:理气化湿 "消胀水"
配方: 黄芪+ 陈皮(掰成小块)。
做法: 沸水冲泡,焖泡15分钟后代茶饮。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推动黄芪补进去的气有效运行,防止壅滞,消除胀满。
适用人群: 虚胖兼有脾胃气滞,容易胃胀、腹胀、打嗝,情绪不佳时加重者。
5. 黄芪+玉米须:温和利尿 "排湿水"
配方: 黄芪+ 干玉米须(或鲜玉米须)。
做法: 加水约800毫升,煮沸后小火煮15-20分钟,过滤后代茶饮。
玉米须是民间常用的温和利尿剂,能消肿通淋,搭配黄芪补气利水,利尿而不伤气阴,特别温和安全。
适用人群: 虚胖水肿明显(尤其下肢),小便量少或排出不畅者。
6. 黄芪+生姜饮:温中散寒 "健脾水"
配方: 黄芪+ 生姜(约拇指大小,带皮拍扁)。
做法: 沸水冲泡,或稍煮5分钟,趁热饮用。
生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帮助黄芪更好地发挥温补作用,驱散体内寒气,促进代谢循环。
适用人群: 虚胖且特别怕冷,手脚冰凉,胃部易受凉不适,或常感身体"寒湿"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