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诊室故事】有真实的故事,有医生的建议和指导,有专业的医学剖析,同时介绍效果确切、操作性强、简便廉验的日常调理小妙招,养神健体、培育正气、除病抗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俗话说: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三伏天虽然是一年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但也是万物生长最为繁茂、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根据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理论,此时正是补充人体阳气、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今天要介绍的是和三伏天有关的——晒太阳,可别小看这个动作,晒对了对健康作用巨大。
61岁陈女士,因出现少许头痛熬夜后加重,伴眠差,至社区体检时发现尿酸升高,近日至邹教授门诊就诊治疗,亦寻求调养之法。初诊时症见:少许头痛,胃口一般,眠差难入睡,至夜间头痛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体检查尿酸:543↑μmol/L。邹教授认为高尿酸患者,多见于痰湿瘀结,其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司所致水液代谢失常、津液输布障碍,尿酸升高也因痰浊内结,血行不畅,沉积脉络所致。邹教授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痰祛瘀、泄浊通络为法,以自拟“归一祛湿方”加减,方以温阳、活血、利湿、调气四法兼备。
当患者问及调养之法时,邹教授见其皮肤白皙,遮阳伞、冰袖、墨镜等防晒之物具备,问其工作多位于室内,日常与出汗无缘,虽坚持锻炼但因夏日炎炎仅于室内锻炼,于是便嘱咐,虽时值盛夏之际,仍需多晒太阳以补足阳气,顺应天时,避免过度依赖空调营造的“人造秋冬”环境,缘患者脾虚失运为本,三焦气化不利,更应温阳散寒,服用中药不是长久之计,而晒太阳则是最简单、便宜也是最有效的温阳之法,晒太阳可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阳气升发之力,将体内蓄积的寒湿痰瘀等阴浊之邪,随阳气蒸腾而外散排出,尤其盛夏更是最适宜时机,晒太阳的同时要以做到全身微微汗出为度。在生活方式上也需进行调整,少食辛辣油腻,多食水果、蔬菜,坚持锻炼。
1月后陈女士复诊,自诉遵医嘱体调整饮食、坚持锻炼,每天尽量找出时机多于公园、河岸晒太阳,可见其头部及四肢相较前1月黝黑少许,头痛及眠差症状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查尿酸:428μmol/L。邹教授赞其谨遵医嘱,予原方3剂,以备不时,嘱患者坚持户外晒太阳,注意不应得意忘形长时间曝晒于烈日之下,使全身大汗淋漓,致使阳气外泄适得其反,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上述方法可有效的降低尿酸,大大减少尿酸的复发及升高,亦可避免痛风发作。再过1月,患者复诊,无头痛眠差,胃口极佳,舌淡红,苔薄白,脉实有力,查尿酸:336μmol/L,自诉每次晒太阳的时间较前延长,尽管天气炎热,也尽量挑选适宜的时间于户外锻炼。教授便让其不必再来,坚持此调养之法即可。
三伏天晒太阳的原理
三伏天晒太阳的原理在于太阳光加出汗。《易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大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中医讲天人相应,晒太阳是流通气血、令阴阳相和的良方,具有调动人体抗病能力、改善人体代谢等多重功效。而三伏天的太阳光是扶阳排邪的最好时机。岭南地域土卑地薄,炎热潮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则必然内阳中虚,通过三个伏天晒背及四肢,像艾灸一样的持续温煦感,阳气向外透散的过程可以顺便把体内的伏邪排出体外。开合有度的毛孔,是身体健康的标准,也是活力的象征。三伏天合理地出汗,则可以有效地疏通玄府,排出伏邪,达到病去身安的效果。
三伏天晒太阳适宜人群
1.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和疑难杂病有着病程绵长、反复发作的特点,这往往会伤及机体的阳气,从而使疾病更难治愈,如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代谢综合征、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过敏性咳嗽、鼻炎、咽炎、痛经、妇科慢性炎症等,都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补充阳气,达到“春夏养阳”的效果。
2.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
许多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也在邹旭教授的建议下,从日复一日的晒太阳中身体状况得以改善,预防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比如尿酸高、血脂高、血糖高、腹部肥胖、体力活动少、压力大等高危人群,可以通过晒太阳补充身体的阳气,加快新陈代谢,起到“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的效果,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3.亚健康人群
胃肠功能不好、易感冒、又怕冷又怕热、腰腿怕冷怕风等亚健康人群,也是适宜在三伏天晒太阳的群体之一。国医大师邓铁涛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每天晒太阳运动出汗,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衰老虽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三伏天晒太阳可以补阳气,增长人之精神气血,还可以起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4.阳虚、湿气重人群
对于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肢体困倦、精神不振的人群,特别是伴有舌胖或有齿痕、舌苔厚腻的表现,提示体质为阳虚、湿气重的人群,尤其需要多晒太阳。《内经·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太阳是地球万物生长能量的主要来源,晒太阳是补充阳气的最好“处方”。
三伏天晒太阳的要点
什么时间晒?
民谚曰“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今年头伏第一天7月20日、中伏第一天7月30日、末伏第一天8月9日,这三天都属庚日,庚日为金,金主肃降,与肺相应,中医讲“肺主皮毛”。选择这三个庚日进行晒背及四肢,阳气最旺盛,达到同气相求效果。三伏的其他时间次选。9点~11点是巳时,中午11点~1点是午时,1点~3点是未时,三会南方火,都可以晒。小孩、老人、体虚的人最好是晒9~11点的太阳,因为少阳之火可以生“气”。
2025年三伏天时间表
节气 |
时间 |
天数 |
初伏 |
7月20日-7月29日 |
10天 |
中伏 |
7月30日-8月8日 |
10天 |
末伏 |
8月9日-8月18日 |
10天 |
每次晒多久?
可先晒20-30分钟,看情况加到1小时,了解自己的耐受程度。
怎样晒?
裸露背部及四肢,直接与太阳光接触,男士可脱去上衣,女士可以选择小背心小肚兜。不要直接暴晒头部,建议打伞或者用帽子遮挡头部。饭后建议休息半小时再晒,晒中需及时补充水分。晒太阳之后毛孔打开,最好在荫凉处及时把汗湿的衣服换下来,不可直接吹空调、喝冷饮。
注意事项:
孕产妇身体情况比较特殊,建议不要随意扰动气血。
如有晒伤或身体不适,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三伏天“7做7不做”
宜:
①温度26℃
夏季吹空调,较适宜的温度为26℃以上,室内和室外的温差最好不超过8℃。如果温差过大,很容易造成头晕、口干舌燥、咳嗽流涕等不适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等并发症。
②步行出汗
三伏天可以选择“走暑”去,走路这项慢运动,既运动健身,又能避暑养生。可以利用平时时间早晚走走,一般40分钟,2~3公里最合适。
③热茶补钾
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还不够,还得适当补点钾。持续高温时,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倦怠无力,精力和体力下降,耐热能力降低,因此,膳食中适量补钾很重要。例如茶叶中富含钾,喝茶不仅能解渴,还能帮助消除疲劳。
④豆汤
常有说法,“夏季吃豆胜过吃肉”,有一定道理。夏天很多地方有暑湿,胃口不好,而大多数豆类都具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⑤午觉
“午觉不睡,下午崩溃”。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睡眠容易不好,而且人体消耗大,精力不济。中午打个盹,补个15~30分钟的午觉,能很好地恢复消耗的“精气神”,让下午有个好精力。
⑥温水
水别等渴了再喝,经常小口小口喝杯温开水。建议每天喝水量最好多于1200ml。
⑦葱蒜
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吃些“杀菌”蔬菜或多或少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主要是指葱蒜类,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
忌:
①不开窗通风
三伏天不少人怕热,全天闭窗室内吹空调。然而,冬天受点冷、夏天出点汗,才能保证人体的这种体温调节机制常用常新,不能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经常呆在空调房中,就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②冷风对着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③大口急喝水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千万不要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④冷饮不离手
冰淇淋、冷饮适当吃解暑,大量吃会伤身。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出现粘膜水肿和糜烂。
⑤爱冲凉水澡
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夏季冲凉水澡。因为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很容易感冒。
⑥光脚踩地板
夏天炎热,孩子喜欢在家里光着脚跑来跑去,虽然图了一时的清凉,但是长期光脚丫也会损害到宝宝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容易着凉。
⑦情绪激动
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激动情绪伤身体。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与人交流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
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工作室
岭南邓氏内科流派起源于近代岭南地区著名温病医家邓梦觉(邓铁涛之父),发展于国医大师邓铁涛,至今已传承五代,以“五脏相关学说”“寒温统一学说”“痰瘀相关学说”“脾胃学说”“心主神明学说”等为主要学术思想,注重岭南地域疾病特点,擅长诊治心血管病、急危重症、传染病及疑难杂病,通过嫡系家传、院校教育、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
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在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邹旭教授带领下,围绕传承脉络、历代代表性传承人资料、学术思想、特色技术、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传承梯队建设、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示范门诊、宣传推广、传承工作站、查房病例讨论、文献库知识管理、临床科研一体化、成果奖励、课题、论文、专利、专著等诸多方面进行建设,在医院工作室分级管理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供稿 | 广东省中医院岭南邓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邹旭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蔡宗泰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