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平日里她靠药物和胰岛素控制血糖。然而,最近她因工作繁忙自行停药7天,结果清晨自测血糖竟高达33.3mmol/L(正常空腹血糖为3.9-6.1mmol/L),伴随极度口渴、多尿和意识模糊。家人紧急送医,医生诊断她患上了高血糖高渗状态(HHS)。经过24小时抢救,李阿姨才脱离危险。
这个案例并非个例。据统计,HHS的死亡率高达10%-20%,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高血糖高渗状态(HHS)是一种以严重高血糖、血液高渗透压和严重脱水为特征的危及生命的急症。它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但也可能发生在无糖尿病史的人群中。
简单来说,HHS就像身体的“水循环”系统崩溃:
1. 血糖飙升:血糖浓度超过33.3mmol/L(600mg/dL),甚至高达66.8mmol/L;
2. 血液变“浓”:高血糖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水分被“吸出”,引发脱水;
3. 器官“干涸”:脱水严重时,皮肤干燥、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区别:
HHS通常无明显酮症酸中毒(无烂苹果味呼吸),但脱水更严重,病程进展更隐匿。两者可能同时存在,但HHS的死亡率更高。
HHS的诱因多样,但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警惕:
1. 糖尿病患者管理松懈
· 自行减药或停药(如李阿姨的案例);
· 饮食失控(暴饮暴食、摄入高糖食物);
· 忽视血糖监测(未及时发现血糖异常)。
2. 身体遭遇“应激”
· 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是常见诱因;
· 手术或创伤:身体应激反应导致激素分泌异常;
· 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
3. 药物和生活方式因素
· 药物影响: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如噻嗪类)可能升高血糖;
· 脱水风险:高温天气、饮水不足、腹泻呕吐;
· 高龄与基础疾病:老年人肾功能下降,对脱水更敏感。
HHS的病程可分为前驱期和典型期,早期识别至关重要!
前驱期(数天至数周)
1. 糖尿病症状加重:口渴、多尿、乏力、食欲减退;
2. 精神状态变化:烦躁、反应迟钝、表情淡漠;
3. 低级预警:头晕、恶心、视力模糊。
典型期(病情恶化)
1. 严重脱水: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凹陷、血压骤降;
2. 神经系统崩溃:
血浆渗透压>320mOsm/L:嗜睡、意识模糊;
血浆渗透压>350mOsm/L:幻觉、癫痫发作、偏瘫甚至昏迷;
3. 并发症风险:脑血栓、休克、多器官衰竭。
特别提醒:约30%-40%的HHS患者无糖尿病史!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需立即排查血糖和渗透压。
HHS是“时间就是生命的急症”,治疗原则是快速补液+纠正电解质+控制血糖。
1. 补液:恢复生命线
补液量:24小时内可输注6000-10000ml液体,相当于10瓶矿泉水!
补液种类:首选0.9%生理盐水(等渗液),严重高钠时可考虑低渗液(如0.45%盐水);
速度控制:第1小时1-1.5L,后续根据血压、尿量调整,避免血浆渗透压骤降(以防脑水肿)。
2. 胰岛素治疗:精准降糖
小剂量静脉滴注:每小时0.05-0.1U/kg胰岛素,避免血糖下降过快;
血糖阈值管理:当血糖降至16.7mmol/L时,需改用含葡萄糖的液体(5%葡萄糖+胰岛素),防止细胞内脱水加重。
3. 纠正电解质与并发症
补钾:HHS患者常合并低钾,需密切监测;
抗感染:若由感染诱发,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血液净化:严重病例(如肾功能衰竭)可能需要透析。
HHS并非“不可防”,掌握以下方法可大幅降低风险:
1. 血糖监测:你的“健康哨兵”
· 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波动趋势;
· 若血糖持续高于13.9mmol/L,或出现口渴、多尿,立即就医。
2. 用药依从性:别让“断药”成隐患
· 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 使用胰岛素者需学会自我注射技巧,避免操作失误。
3. 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控血糖
· 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糙米、燕麦),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4. 高危时段的“额外防护”
· 感染高发季:加强个人卫生,及时治疗感染;
· 高温天气:每日饮水1500-2000ml,避免脱水;
· 应激事件:如手术、创伤时,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糖高渗状态是糖尿病的“隐形杀手”,但它的爆发并非无法预测。通过科学管理血糖、警惕诱因、及时就医,我们完全可以将它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