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写:“香港的中环,像一幅最鲜妍的水彩画,那颜色,那光影,都像是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 可当我站在南阳的白河岸边,看着那粼粼的波光与对岸黛色的独山,忽然觉得,这中原腹地的水墨丹青,倒比香港的浓艳更添了几分悠远的况味。
南阳的老城像一本被岁月摩挲得发旧的线装书,每一道砖缝里都嵌着故事。那日我踩着青石板路走进武侯祠,檐角的铜铃在风里叮当作响,恍若穿越千年。祠内的古柏遒劲如铁,树影斑驳间,我仿佛看见诸葛亮羽扇纶巾,在草庐前指点江山。
汉画馆里的画像石更是让人挪不开眼。那些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的画面,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汉代的繁华。张爱玲说:“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 而这些画像石,分明就是凝固的历史气息,甜而怅惘,让人想起那个金戈铁马又文采风流的时代。
伏牛山的秋天,是打翻了的调色盘。老界岭的红叶像燃烧的火焰,点缀在苍松翠柏之间;老君洞的溪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宛如仙境。我沿着山间小径漫步,听见山风掠过竹林,沙沙作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低吟浅唱。
丹江口水库的清晨,薄雾弥漫,远山如黛。一叶扁舟在水面上轻轻摇曳,渔夫的歌声在空寂的水面上回荡。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在《茉莉香片》里写的:“她的声音里有一种奇异的、沙沙的、天鹅绒似的感觉,仿佛她的喉咙里塞着一团丝绒。” 而这山水之间的天籁,又何尝不是一种丝绒般的温柔呢?
南阳的美食,是藏在街头巷尾的惊喜。清晨的胡辣汤摊子前,总是挤满了人。那浓郁的胡椒味,辣得人额头冒汗,却又让人欲罢不能。还有那外焦里嫩的水煎包,咬一口,汤汁四溢,鲜香满口。
夜市里的烤黄牛肉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鲜嫩的牛肉在炭火上滋滋作响,撒上孜然和辣椒面,香气扑鼻。我坐在街边的小凳上,看着人来人往,听着摊主的叫卖声,忽然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本真味道。张爱玲说:“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 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顶的绿叶。” 而南阳的美食,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呢?
南阳的庙会,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狂欢。农历三月三的独山庙会,山上山下,人流如织。杂耍艺人的精彩表演,让孩子们欢呼雀跃;香客们的虔诚祈福,又为庙会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端午节的习俗更是别具一格。清晨,人们会在门前插上艾草,用泡过树叶的水洗脸,据说可以驱邪避灾。那五色的丝线,系在手腕上,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而这些民俗,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暖与慰藉。
南阳的新能源产业,正在书写着新的传奇。那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新能源汽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绿色出行成为时尚。我站在南阳的街头,看着这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忽然想起张爱玲在《烬余录》里写的:“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 而南阳,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
离开南阳的那天,我在白河岸边驻足良久。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这座城市,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现代的活力;既有山水的灵秀,又有人文的温情。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又像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追逐着时代的梦想。
张爱玲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我想,我是懂得南阳的。它的美,不在于表面的繁华,而在于骨子里的那份从容与淡定。这份懂得,让我对这座城市多了一份眷恋,也多了一份期待。期待着下次再来,再听听那老墙根下的汉风楚韵,再看看那伏牛山中的秘境桃源,再尝尝那市井深处的烟火滋味,再感受那民俗里的光阴故事,再见证那新城崛起的时代交响。
#分享城市新鲜事#
上一篇:关于得过且过的成语?
下一篇:1-9之间哪个数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