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二个节气,是一年中阳光最烈、暑气最盛之时。
民间素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此时养生,关键在于“守元阳,抗酷暑;清湿热,保心脾”。
起居之道:避暑存阴
顺应“阳盛阴伏”的天时,以静养为主,严防中暑与过度贪凉。坚持“夜卧”(不晚于23点入睡,顺应阴气生发)与“午睡”(在11时至13时心经旺时,小憩20至30分钟)。空调温度设置遵循“室内外温差≤7℃”,避免冷风直吹后颈(大椎穴)及腰腹。
饮食调养:清补化湿
大暑饮食,元代《饮膳正要》启示当“清、淡、补、利”——清暑热、淡滋味、补气阴、利湿浊。
药膳
绿豆薏米老鸭汤:老鸭半只(焯水)、绿豆30g、赤小豆30g、薏米30g(炒微黄)、陈皮5g、生姜3片。文火慢炖2小时。清补利湿,尤适虚不受补、舌苔厚腻者。
冬瓜盅:取小冬瓜挖瓤,填入薏米15g、莲子(带心)10g、香菇2朵、瘦肉丁50g,蒸制1.5小时。清热解暑,利尿消肿。
运动之法:微汗即止
大暑运动,贵在“微”字——微强度、微时间、微出汗。
晒背法
早上8至9时或16至17时,热力温和。晒背15至20分钟可激发经络阳气、逐散体内久伏寒湿,注意避免空腹或大汗时晒背,并及时补充水分防中暑。
药浴方
全身药浴:艾叶40g、苍术20g、佩兰25g、藿香20g,煮水滤渣,兑入浴缸温水,浸泡15至20分钟,浴后迅速擦干保暖。
足浴:艾叶30g、花椒15g、佩兰20g、威灵仙30g、透骨草30g、生姜50g(拍碎),煮水泡脚。
大暑养生贵在“守”与“和”——守元阳于酷暑,和心神于烦热;守脾胃于湿浊,和动静于极端。谨记《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训,安然跨越这一年中最炽热的考验,静待秋凉。
来源:丽水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