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脑出血和脑梗死都是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让人谈之色变。它们犹如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一旦发作,就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体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在治疗上,二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策略:脑出血需要“止血”,脑梗死则要“溶栓”。这背后的原因,与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脑出血:血管破裂,血液外溢
脑出血,简单来说,就是脑内的血管破裂,血液从血管中流出,进入脑组织周围或脑实质内。这就好比水管破裂,水会四处流淌,脑内的血管就像精密的水管网络,负责为脑组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一旦某根血管破裂,血液就会不受控制地涌出。这些流出的血液会在脑内迅速积聚,形成血肿。血肿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会压迫周围的脑组织。脑组织是非常娇嫩且重要的组织,受到压迫后,其正常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控制肢体运动的脑组织受到压迫,患者就可能出现偏瘫;语言中枢受到影响,患者就可能言语不清甚至失语。
同时,血液还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物质成分,如铁离子、凝血酶等,这些物质会进一步损伤脑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脑组织的损伤范围扩大。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血肿会不断扩大,脑组织的损伤也会越来越严重。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呼吸心跳骤停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对于脑出血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止血,减少出血量,防止血肿进一步扩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药物止血或手术清除血肿等方法进行治疗。药物止血主要是使用一些能够促进血液凝固、收缩血管的药物,来减少出血;而手术清除血肿则是通过开颅等方式,直接将脑内的血肿取出,减轻对脑组织的压迫。
脑梗死:血管堵塞,血流中断
与脑出血不同,脑梗死是由于脑部的血管被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通,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从而发生缺血、坏死。可以把脑部的血管想象成一条条高速公路,血液就是在这条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为脑组织运送着各种“物资”,当公路上出现障碍物(如血栓)时,车辆就无法顺利通行,远方的“城市”(脑组织)就会因为物资短缺而陷入困境。
血栓就像一个“塞子”,堵住了血管,导致血液无法通过。在脑梗死发生后,脑组织缺血的时间越长,损伤就越严重。脑细胞对缺血非常敏感,缺血几分钟就可能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如果在短时间内能够开通被堵塞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部分受损的脑细胞还有可能恢复功能,患者的症状也会得到明显改善。
“溶栓”治疗就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将血栓溶解,使血管再通。一般在脑梗死发病后的3~ 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效果最佳,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这两种疾病的区别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一旦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争取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脑出血和脑梗死一个要“止血”,一个要“溶栓”,这是基于它们不同的发病机制而采取的精准治疗策略。只有正确认识这两种疾病,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守护我们的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