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XX,可上门代打”“北京朝阳有上门护士么”“居家即可轻松变美”……正值暑期,水光针等医疗美容项目成为不少年轻人热衷尝试的“变美捷径”,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医美服务并非在正规医疗场所进行,而是转移到了家中、酒店。“上门医美”看似实惠便捷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某平台的上门打针广告
现象:“上门打针”揽客用“暗语”
“北京居家水光,持证上岗,价格透明。”短视频平台上,有帖子晒出正在给客户脸部注射水光针的视频,视频中女子一侧面颊上像被叮咬了密密麻麻的蚊子包。
所谓“水光针”,是一种注射在面部真皮浅层的针剂,近年来受到求美者热捧。记者注意到,除了上门注射水光针,还有上门注射瘦脸针、溶脂针、美白针等医美针剂服务。
社交平台上像这样宣传“上门打针”医美服务的图文、视频、二手商品不在少数。为了防止被平台限流,发帖人有时会用“上门biu”“上门ym”“北京接biu”等关键词来代替“注射”,并拍摄医用注射器的照片作为暗示。
记者以顾客身份询问多位提供此类服务人员,其中有人表示不售卖产品,只提供代打服务,上门打针手工费基本在500元左右不等。
不少发帖人自称是医务人员或“正规医院护士”,有人称自己有十余年的注射经验,手法专业,还晒出了“护士证”封皮。但当记者表示想查看对方是否有合法从业证时,有人避而不谈,有人则表示自己的证件被扣在单位,无法向记者展示。
在记者加入的一个医美交流群里,还有群友表示,只要找她买货,就可以介绍医生护士上门,提供“一站式服务”。
“一般在网上能找到的,都不具备合法医美资质。”一名医美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上门向消费者开展轻医美服务,目前已成为圈子里的常态,不过,有正规执业资质的人士相对谨慎,只挑选熟客服务,不会冒着被吊销执照的风险去给陌生人打针。
调查1:“自给自足”更划算
为何不去正规医院或医疗美容机构注射,而是要找人上门“代打”?记者了解到,一些消费者认为实体机构注射医美产品价格较贵,还需要面临充值推销,而现在很多医美针剂可以从网上轻松购得,自己购买产品再找人注射更划算。
经常做医美的女孩可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美容机构注射一款水光针产品的单价约为3000元,而同款产品在网上只卖千元出头,就算是加上代打的手工费,整体花销还是远远低于去机构进行注射的价格。
可可注射的这款水光针剂在网上随处可见。当记者询问其中一商家,产品来源和是否是正品时,客服表示产品有国产和进口两个版本,假一赔十,可以扫产品二维码验真假。“我们是供应商,和我们合作的医美机构就有几百家。”客服表示。另一家店的客服告诉记者,其售卖的版本非进口也非国产,是“国外美容院线在用的本土版本”。
社交媒体上,不少自行网购医美针剂的顾客互相交流着鉴别真假的经验。“前两天买了一个,感觉是假的,帮我看看这个。”“仿品针头颜色浅,正品是深蓝色的。”......
调查2:“手打”教程遍地开花
记者注意到,网络平台上除了随意售卖的医美产品可为消费者“提供货源”外, 还有不少“滚针、手打”简易教程,更是让很多求美者放松警惕。
“如果你还没有在家自己biu水光针的话,就已经out了。”在一个售卖水光产品的直播间里,主播拿着注射器,对着自己的脸比比划划。见有网友评论说怕疼不敢对自己下手时,主播称“有手就会”“只要敢下手了,就必成。”评论区也有网友现身说法,表示注射水光针非常简单:“我第一次也不敢,其实很简单,越来越熟练。”
“今天我在家里1:1复刻院线机打水光流程。”另一名博主手持家用水光机,展示在家中注射水光针的过程。敷完麻药贴后,博主用碘伏和生理盐水擦拭面部,便开始用机器在脸上注射自己复配的两款产品。“只有这样深层机打,才能帮你改善深层皮肤问题。”博主强调。
“这波操作,让一个医学生看得头皮发麻。”“这脸迟早感染,无菌观念一点没有。”评论区有不少网友质疑。但博主一边反驳,一边推销着自家橱窗售卖的水光机器和产品。
记者查询发现,根据国家药监局相关规定,“Ⅲ类医疗器械”的产品才能用于注射。但在某电商平台,一个妆字号水光产品的评论区中,却显示不少买家将其用于注射,并晒出针头和注射器照片。“一个月一次,医生代打,皮肤棒棒的。”有用户在买家秀中这样说。
就职于国内一家知名医美原料生产商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按照《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规定,网售医疗器械有严格要求。但记者注意到,大量销售医美针剂的博主和商家并没有公示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备案凭证和医疗器械售卖资质,有些商家甚至只展示了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
案例:非正规场所内医美频频“失手”
目前,各地卫健部门持续对各类非法上门医美注射行为进行打击,但非法注射操作场所比较隐蔽,监管部门难于发现,往往是发生意外事故后才会案发。现实生活中,“美容变毁容”的案例不胜枚举。
北京三中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马女士在酒店房间接受了无行医资格的张某对其进行头部玻尿酸注射。过程中,她突感剧烈不适,左眼视力模糊,随后被紧急送医。经诊断,马女士因玻尿酸误注射入血管,造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脑动脉栓塞引起的脑梗死(左顶叶)、左眼动脉阻塞、左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左眼失明等”。马女士损伤程度综合评定为重伤二级。法院认定张某并无医生执业资格,属非法行医,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行医罪。最终,法院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年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
即使是医务人员脱离正规执业场所开展医美服务,也会“失手”。另一起发生在朝阳的案件中,金女士在李医生家中接受了胶原蛋白水光针注射,不料注射后出现发烧不适又并发其他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经司法鉴定,金女士构成十级伤残。法院认为,李医生作为执业医生,违反法律规定,未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活动,造成金女士十级伤残,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并赔偿金女士各项经济损失共计23万余元。
风险1:缺乏无菌观念 “培训三天就敢拿针往脸上扎”
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聂学律师曾代理过大量医美维权案,她告诉记者,注射美容明确属于医疗美容范畴,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同时必须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诊所备案凭证”的场所内进行。
“仅拥有护士证是不能从事相关操作的。”聂律师介绍,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实施注射美容的人在具备执业医师资质的基础上,还要有医美或整形相关从业经验,取得医疗美容主诊医师资质,并在卫健部门及行业协会备案。医美机构如需提供注射美容类服务,亦须获得卫健部门批准备案,并明确项目范围。
“培训三天就敢拿针往人脸上扎,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聂律师表示,有些操作人员缺乏无菌观念,不了解面部解剖结构,可能连药品说明书都没正经看过。她补充道,即使是合法合规的注射材料,也对注射层次、部位有明确要求。“按照药监部门的审批,很多产品只能打在鼻唇沟,但非法行医人员觉得‘这里打一下饱满点儿好看’,就随便打。”
“如果打的部位不对,消毒又不严格的话,人体组织就会产生排异反应。如果再夹杂细菌感染,会局部形成肉芽肿,越长越大,皮肤下面坑坑洼洼,还发红发痒,特别难受,只能开刀取出。如果误入血管,还可能造成失明的恶果。”聂律师见过不少惨痛的案例。
风险2:维权难度大 “打完就走,打出问题找不到人”
从聂律师接触的当事人来看,很多人都是在直播间听了销售人员介绍,见效果宣传得非常好、有案例、价格也优惠,因此特别心动,就通过微信约了时间地点,打完了就走,打出问题却找不到人。
很多受害者甚至不知道是谁给自己打的针、打的是什么产品。“做直播的人和来注射的也不见得是同一个人,即便能找到注射人员,也要花费高昂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
“没有病历,没有记录,甚至微信聊天记录都没有保存。”聂律师说,一些当事人常常在打针一段时间后才出现问题,这时早已联系不上对方。即使费尽全力找到了人,“谁能证明就是他打的?打的是什么产品?产品是哪里来的?是否是这次打针造成了问题?”没有病历和其他证据,连去法院立案都成问题,更别提做伤残鉴定或获得赔偿了。
聂律师说,有的顾客可能不止打了这一次针,前后还打过别的,所以就需要去司法鉴定是哪一次注射造成了伤害。如果什么证据也没有,就无法进行司法鉴定,更无法证明对方过错和相应的因果关系。
提醒:无证医美 轻则民事赔偿重则被追究刑责
“追求美丽是人之常情,医疗美容技术也为许多人带来了希望和改变。但是医美本质是医疗行为,存在一定风险。”北京市三中院法官栾广萍提醒,广大求美者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执业医师,审慎辨别机构和人员是否具有适格资质,避免盲目跟风。
相关案例也为美容机构、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无证从事医美行为,造成就诊人权益受损的,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曾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可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商家资质、执业医师资格等信息。在医疗美容前,应当对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充分掌握,知悉该项目的风险性与禁忌症。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客观、理性地做出选择,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视风险隐患。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