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被 KPI 和DDL追赶的时代,焦虑就像空气般无孔不入。你可能试过用甜食解压,用奶茶续命,却未必发现 —— 抽屉里那袋“每天一把”的坚果小零食,也可以成为你的 "情绪调节器"。
把坚果比作最佳情绪维护团队再贴切不过,每种成分都在为心理健康默默出力。其中坚果含有的维生素 B 族是神经系统的 "维和部门",一旦供应不足,烦躁、低落等负面情绪就容易趁机作乱。镁元素则像位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能安抚紧绷的神经肌肉,让焦虑感在不知不觉中消散。
锌元素的角色更关键,它是大脑里 "快乐信使"—— 神经递质的合成原料。当锌充足时,血清素、多巴胺等递质能顺畅传递,我们的情绪自然更稳定;反之,就可能陷入情绪波动的泥潭。
而坚果中富含的欧米伽 - 3 脂肪酸,堪称大脑的 "润滑油"。它让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更高效,就像给生锈的齿轮上了油,让大脑这个 "情绪指挥中心" 运转得更顺滑。
2023年8月,来自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健康与社会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在《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数据让人眼前一亮:研究团队对约1.35万人展开了长时间的追踪调查,旨在探究日常饮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潜在联系,而坚果在其中成为了关键研究对象。
研究人员详细记录参与者的饮食习惯,并通过专业医疗评估手段,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那些坚持每天食用坚果(大约一小把,包含核桃、杏仁、巴西坚果、腰果、榛子和开心果等常见种类)的中老年人,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数据表明,他们的抗抑郁药使用率相较于不吃坚果的人群显著降低,并且经专业诊断,被确诊为抑郁症的风险更是降低了 17%。
研究者推测,坚果的抗炎特性可能是幕后功臣。当身体慢性炎症水平下降,大脑也会从 "慢性应激" 状态中解脱。就像给持续高压的电路装了稳压器,那些藏在坚果里的多酚、甾醇等活性物质,正合力为心理健康筑起一道防护墙。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饿到低血糖时特别容易暴躁?这是因为血糖波动会直接影响情绪中枢。而坚果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能像缓释胶囊一样持续供能,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引发的情绪“过山车”。
下次加班到烦躁时,不妨试试用 10 颗坚果代替薯片 —— 既能避开反式脂肪的 "情绪陷阱",又能让饱腹感带来踏实的安全感。这种踏实感,本身就是对抗焦虑的良药。
当然,坚果不是万能药。首先要控制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 10 克左右(约 2 颗核桃或 15 颗腰果),过量反而会因热量负担让人产生心理压力。
其次要选对种类:核桃的欧米伽 - 3 含量突出,适合经常熬夜的脑力劳动者;开心果富含叶黄素,能缓解视觉疲劳带来的烦躁;巴西坚果的硒元素丰富,堪称 "抗压冠军"。
最重要的是,它不能替代专业帮助。如果情绪问题已经影响生活,请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坚果只是锦上添花的日常辅助。
当你下次拆开坚果零食袋时,不妨慢一点 —— 去细细品味果仁在舌尖释放的香气。这不仅是在补充营养,更是在给忙碌的心灵一个温柔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