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高温高湿如同给运动爱好者设置了一道 “关卡”,此时锻炼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现中暑、脱水等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停止运动,掌握三伏天锻炼的科学方法,既能保持运动习惯,又能避免健康风险,让身体在炎热中依然保持活力。
选对时间是三伏天锻炼的 “第一道防线”。避开正午高温时段是基本原则,上午 10 点前和傍晚 6 点后是相对适宜的运动时间。此时阳光强度减弱,气温下降 3-5℃,人体感觉更为舒适。尤其要避免在上午 11 点至下午 3 点间锻炼,这个时段地表温度可达全天最高,紫外线辐射最强,极易引发中暑。阴天锻炼虽温度较低,但高湿度会阻碍汗液蒸发,仍需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长。
运动项目的选择要 “量天而行”。三伏天适合低强度、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游泳是夏季运动的理想选择,水的散热性好,能有效降低运动时的体温,且对关节冲击小。而高强度间歇训练、长跑、球类对抗等剧烈运动,会使身体产生大量热量,增加心脏负担,三伏天应尽量避免。每次运动时间建议控制在 30-45 分钟,比春秋季缩短 15-20 分钟,让身体有足够的散热缓冲时间。
及时补水补能量是高温运动的 “关键保障”。运动前 1 小时喝 300-500 毫升温水或淡盐水,提前补充水分;运动中每 15-20 分钟补水 100-200 毫升,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胃肠负担;运动后不要立即大量喝水,可先喝少量淡盐水,休息 10 分钟后再逐渐补充水分。此外,长时间运动可适当补充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电解质,预防肌肉痉挛。
穿着装备与身体信号需格外关注。选择透气性好、吸汗快干的运动服装,避免穿紧身、不透气的衣物。佩戴宽檐帽、太阳镜等防晒装备,暴露部位涂抹防晒霜。运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大量出汗、面色苍白等中暑先兆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到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必要时服用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物。
运动后恢复是健康锻炼的 “收尾工程”。运动后不要立即吹空调或洗冷水澡,骤冷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引发感冒或关节疼痛,建议休息 30 分钟后用温水洗澡。运动后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避免湿气侵入身体。饮食上可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如鸡蛋、牛奶、杂粮粥等,帮助身体恢复,但避免立即进食大量生冷食物。
三伏天锻炼的核心是 “顺应天时、量力而行”。科学选择时间和项目,做好补水防晒,关注身体信号,才能在高温季安全有效地坚持运动。当锻炼与自然规律和谐同步,三伏天也能成为保持健康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