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明明血糖已经很高了,但自己却浑然不知。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三多一少",其实在出现这些典型症状前,身体早就通过双脚发出了警告信号。
今天,邀请到内分泌科专家方志辉主任,如果你的双脚没有以下4种异常表现,说明目前血糖控制得还不错。
但如果出现其中任何一种,建议尽快检测血糖水平。
从中医角度看,双脚是人体经络汇聚之处,也是气血运行的终点。
当血糖长期偏高时,血液变得黏稠,气血运行不畅,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我们的双脚。
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而双脚作为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往往最先出现异常。
信号1
腿脚麻木、发凉
中医讲“不通则痛,不荣则麻”。
血糖长期偏高,血液黏稠度增加,气血运行不畅,脚部供血不足,就会出现麻木感。
有些人还会觉得脚底发凉,夏天也要穿厚袜子,晚上睡觉双脚暖不热。如果走路时像踩棉花,甚至容易绊倒,可能是血糖在发出警告。
信号2
间歇性跛行,走路腿疼
这种情况中医称为“血瘀阻络”。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导致下肢供血不足。
走路时肌肉需要更多氧气和养分,但堵塞的血管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引发疼痛,甚至走路不利索。
很多人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好”,其实是血糖问题的早期表现。
信号3
脚趾颜色变深,发紫发暗
健康人的脚趾是红润的,如果发现脚趾颜色变深、发紫,甚至出现局部发黑,中医认为是“气血瘀滞”的表现。
高血糖会导致微循环障碍,脚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颜色就会逐渐变化。
尤其是天冷时更明显,但暖和后仍不恢复就要警惕。
信号4
脚上伤口反复感染,久不愈合
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血糖高的人脾胃功能弱,气血生化不足,伤口修复能力下降。
脚上破个小口子,普通人几天就好,但血糖异常的人可能拖上一个月,甚至溃烂流脓。
这是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滋生,加上血液循环差,伤口很难长好。
日常控糖,记住3个关键点:
① 饮食有节:少吃精米白面,用杂粮代替部分主食;每餐七分饱,避免饭后血糖骤升。
② 动静结合:饭后散步20分钟比剧烈运动更利于控糖,久坐时勾勾脚尖,或平时练习八段锦,能促进气血流通。
③ 定期监测:血糖监测同样重要,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记录变化趋势;有家族史或肥胖人群,每月测1次空腹和餐后血糖,发现异常早干预。
脚部变化是身体的“晴雨表”,尤其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每天洗脚时多观察脚底、脚趾的变化,相当于给健康多一层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