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书法社的张家界,五天四夜的笔墨山水
张家界,是大自然为中老年书法爱好者铺就的宣纸,每一座峰林都似刚劲的竖笔,每一条溪水都像流畅的撇捺,每一片云雾都如淡墨的渲染。我们这群退休后组建的书法社,带着笔墨纸砚来到这里,让山水成为我们的砚台,五天四夜的行程,每一笔都藏着自然的风骨。中老年书法爱好者来张家界,找小洁(19314442078),她会让你的笔墨,与山水同辉。
张家界行程
第一天踏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清晨的金鞭溪旁,张社长铺开宣纸:“这溪水的流动,就是最好的行书范本。” 他蘸着溪水在石板上写 “流水” 二字,笔锋随波婉转,李老师说:“比王羲之的‘游丝书’更灵动。” 我们沿着溪边找 “天然书法”,王老师指着岩壁的裂缝:“这是颜体的‘竖钩’,刚劲有力。” 下午登黄石寨,索道轿厢里,大家对着窗外的峰林讨论笔法:“那峰尖是柳体的‘悬针竖’,这山坳是隶书的‘波磔’。” 寨顶的观景台,张社长铺开百米长卷,我们轮流在上面书写 “张家界”,墨香与草木香交织,引来游客围观,有位学生说:“原来书法能和山水这么像。”
第二天的袁家界,百龙天梯上升时,李老师盯着窗外的岩层:“这水平节理,就是篆书的横画,均匀有力。” 到了山顶,乾坤柱前,我们支起画架,王老师写 “孤峰” 二字,笔力遒劲,张社长说:“有黄庭坚的长枪大戟之势。” 下午天子山的云海,成了我们的 “淡墨山水画”,李老师用淡墨在宣纸上晕染,说 “这是米芾的‘米点皴’”。遇到写生的学生,我们教他们 “书画同源”,张社长说:“你看这峰林的轮廓,就是书法的起笔收锋。”
张家界行程
第三天的杨家界,乌龙寨的石阶让我们想起书法的险峻。“这石阶的折线,像魏碑的方笔,棱角分明”,王老师边爬边说。到了天波府,风掀动我们的宣纸,张社长趁机写下 “天风” 二字,笔势如狂草,李老师说:“有张旭‘狂草’的气势。” 下山时,我们在路边的岩石上用树枝练习 “擘窠大字”,“天波府” 三个字苍劲有力,路过的老农说:“这字比庙里的还精神。”
第四天的天门山,索道轿厢里,大家对着窗外的盘山公路说:“这 S 形弯道,是行草的‘使转’,流畅自然。” 到了山顶,我们在玻璃栈道旁写 “勇者” 二字,李老师说:“站在这里写字,胆子都大了三分。” 下午的茶馆里,我们给土家族阿婆写 “福寿” 二字,她捧着墨迹未干的宣纸笑:“比财神爷的还好看。” 有位外国游客求字,张社长写下 “山水” 二字,用英文解释 “山是竖,水是横,这是中国的密码”。
张家界行程
第五天的黄龙洞,洞内的钟乳石成了天然的 “篆书”。“这石笋的纹路,是大自然写的‘钟鼎文’”,王老师边看边说。我们在 “龙宫” 大厅铺开宣纸,借着头灯的光写 “洞天” 二字,墨香在洞内回荡,船夫说:“这是黄龙洞第一次有书法声。” 坐船过暗河时,李老师对着岩壁的倒影说:“这是最天然的‘水写布’。” 出洞时,夕阳为洞口镀上金边,我们对着峰林齐声念《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的词句,仿佛是为张家界量身定做。
这趟笔墨山水之旅,多亏了导游小洁(19314442078)的细心周到。她总为我们找平整的石桌,帮着拎沉重的砚台,还提前打听哪里有天然的 “墨石”(可作砚台)。她会说 “这处光线好,适合写小楷”,比书法协会的秘书还贴心。
编辑: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