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亚马逊宣布收购米高梅,并顺便将《007》的知识产权创意控制权和发行权收入囊中。当时,我便感到好莱坞那些曾经的顶级大IP,正逐渐被这些科技巨头们吞并殆尽。
以迪士尼为例,自从2006年开始,迪士尼便意识到收购战略的重要性,步步为营,先后收购了皮克斯、漫威、卢卡斯影业以及福克斯等公司。如今,迪士尼已经掌握了《星球大战》、《复仇者联盟》、《X战警》以及《阿凡达》等一系列全球顶级IP。
虽然这些收购使得迪士尼成为了一个无可匹敌的娱乐帝国,但问题在于,花自家钱购买这些IP未必无害,尤其是对于这些经典IP的处理,容易出问题。以《星球大战》为例,这个曾经最具影响力的电影系列,自从被迪士尼收购后,推出的“新三部曲”虽然第一部还算好评如潮,但后续作品逐渐失去观众的兴趣,特别是《天行者崛起》,几乎将这一系列的声誉推向了谷底。
亚马逊似乎也在走这条路,近年来开始涉足电影大IP的开发,其中《指环王》和《时光之轮》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两个项目。由于亚马逊在这些作品上的重视,亲自操刀制作,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指环王:力量之戒》以及《时光之轮》第一、二季均未能如预期般引发广泛好评。
而如今,亚马逊又将《007》的版权收入囊中,令人不禁想象,詹姆斯·邦德在“亚马逊”的手中会变成什么模样。难道为了迎合某些“正确性”议题,邦德会被改成黑人?毕竟,迪士尼都敢将经典动画《白雪公主》中的角色换成有色人种演员。
提起这里,不禁让我更加怀念曾经深度参与《007》电影制作的布罗科利家族。自从阿尔伯特·R·布罗科利成为《007》系列电影的制片人之一以来,他几乎一手制定了这一系列电影的风格与品质标准,使得《007》跻身为全球三大顶级“特工电影”系列之一。
随后的《007》系列电影,依然由布罗科利家族掌控。即使在这之后的第五任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以及第六任丹尼尔·克雷格的选择上,布罗科利家族依旧有着显著影响力。特别是丹尼尔·克雷格,这位与前几任邦德风格迥异的演员,以其独特的硬汉气息为第六代《007》电影定下了基调。他的加入,使得《007》系列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证明了布罗科利家族的眼光独到。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亚马逊完全收购《007》IP之前,布罗科利家族曾计划推出新一代《007》电影,并且已公开表示,第七任邦德将至少签订10年的长约。这种对演员与电影长期规划的用心,让《007》系列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然而,布罗科利家族最终未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将其掌控超过60年的《007》知识产权出售给了亚马逊。根据报道,亚马逊在筹备《007》第26部新作时,曾与布罗科利家族产生过分歧,可能为了项目能够尽快落地,芭芭拉·布罗科利最终决定将创作的控制权交给亚马逊。
这种变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乔治·卢卡斯在2014年出售卢卡斯影业后的一番话。在接受戛纳电影节采访时,卢卡斯伤感地说道:“我是那个真正了解《星球大战》的人……当我卖掉公司后,他们有了不同的想法,许多原本的构想被丢弃了。但事已至此,你既然放手了,也只能接受。”
这正是《星球大战》在迪士尼手中发生的悲剧。而如今,我们也许正目睹着《007》的未来走向类似的命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亚马逊拍摄的新《007》电影似乎也不容乐观。虽然亚马逊邀请了执导过《沙丘》、《银翼杀手》及《边境杀手》等作品的丹尼斯·维伦纽瓦担任导演,这位导演固然不乏经验,但他的风格是否适合《007》系列仍然是个未知数。是否会将《007》电影拍成荒诞惊悚风格,抑或是将其处理成类似《沙丘》那样的科幻抽象风格,仍有待观察。
至于演员方面,虽然目前还未正式确定,但外界的猜测却甚嚣尘上。亚伦·泰勒-约翰逊、雅各布·艾洛蒂、乔什·奥康纳、汤姆·霍兰德、亨利·卡维尔、甚至“荷兰弟”汤姆·赫兰德等人,都被传有可能接任邦德一职。尤其是亨利·卡维尔的呼声非常高,甚至有网友为他制作了《007》的海报,看起来与经典邦德形象不谋而合。
在这里,我不得不插一句,其他几位演员担任邦德,虽然有不同的声音,但并不至于太离谱,毕竟这些演员的气质和底子还算符合要求。可是如果是“荷兰弟”来演邦德,单单从身高、体态上来看,难免让人怀疑他能否承受得起这个角色的重担,更别提他在演绎过程中可能会以“吐丝”作为卖点了。
我的直觉是,亚马逊可能会选择一位素人来担任这一角色。毕竟,亚马逊曾在2023年推出了一档名为《007的百万美金之路》的真人秀节目,显然他们在那时就已经开始为“007”寻找合适的演员。所以说,当前看来,亚马逊手中的《007》电影,似乎并没有那么让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