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汤 虚寒血痢 少阴病桃花汤证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少阴病虚寒血痢证,表现为下利脓血、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原文载:“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原方剂量与药物配比如下: 赤石脂:一斤(汉代计量约合现代250克),其中一半煎煮,另一半研末冲服。 干姜:一两(约合现代15.6克)。 粳米:一斤(约250克)。 现代用法:赤石脂30克(煎煮15克,冲服15克)、干姜9克、粳米30克,加水煎煮后分次温服。
君药:赤石脂甘、酸、涩,性温;归胃、大肠经。 涩肠固脱,止血止痢,针对下焦不固、久痢脓血的核心病机。 臣药:干姜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温中散寒,助赤石脂增强温涩之力,驱散脾胃虚寒。 佐药:粳米 甘,平;归脾、胃经。 养胃和中,调和赤石脂与干姜的温涩之性,防止药性过燥伤阴。配伍特点: 温涩并用:赤石脂收敛固涩,干姜温中散寒,两者协同以标本兼治。 去性存用:粳米中和药性,防止干姜、赤石脂过燥,体现张仲景“寒热配伍”的智慧。 整体全方以温性为主,兼具涩、甘之味,适用于虚寒证。
适用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慢性痢疾、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桃花汤证的组方与配伍充分体现了张仲景“温中固脱”的治疗思路,临床应用需请中医师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