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生 | 热点| 民俗 | 文化 | 新闻 | 旅游
“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边麻郎”,是过去在青海省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流行的一种说法。
不过,记者一行抵达村子里时,见到的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依山而建的房屋,干净整洁;村里的硬化马路,通达热闹,一拨又一拨游客慕“边麻沟花海”之名而来。
“边麻沟花海”,是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2015年实施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彼时,发展文旅产业的想法星火般点亮了这个位于大山褶皱里的村落。当地根据特有的海拔和气候条件,以及距离西宁市区不远的交通优势,提出了种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高空滑索和玻璃悬廊等游乐项目的发展思路。
“项目由大众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流转本村村民耕地800亩、林地3200亩,全村村民以土地、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入股。景区种植鲁冰花、万寿菊、八宝景天、柳兰、金盏菊等各种植物30余种。” 朔北藏族乡党委书记郭春辉告诉记者。
目前,景区设置固定岗位近120个、临时工日均50人左右,带动了本乡及周边乡镇村民就近就业。听边麻沟花海景区总经理李振海说,全村100多公顷耕地,过去除了种植油菜、青稞、土豆,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民基本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兜里能有2000元就算不错了——“有了花海项目后,全村158户中,70多户吃上了‘旅游饭’,加上分红,近年来人均年收入已超2万元”。
让他们高兴的是,景区2023年9月被认定为4A级景区,成为西宁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标志性项目。
步入景区,黄色的金露梅、粉色的格桑花大片大片铺洒在脚下,宛如彩虹的高空滑索凌越于空中。花田中,一名游客拿着画笔,一笔一笔地记录下蓝天下的青山和花海。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游客,体验旅拍时脸上笑出了一朵又一朵花儿。
正如李振海所言,如今的边麻沟村,正在成为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韩寒、王雯静、岳佳仪、万玛加)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童知芍
责编:张娟娟